|
本帖最后由 随缘 于 2016-8-21 18:21 编辑
; D5 c# ]; \( h8 g! H# o7 b/ x% Q+ X0 [. s
“日本的日本车很安全,进到中国就不行了”,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曾经各大论坛疯转的民间传说,虽有偏激,但也并非无中生有。为什么同一款汽车,在国外生产的好好的,一进到中国,就“缺斤少两”?原因是国内外的汽车行业标准差异。
. @' w O9 F5 s
2 n8 ~( {$ H: k$ T- S2 m0 u _' k7 P1、车内空气质量标准
% U) o# ^, m2 N 前两年的“毒车门”事件现在印象深刻,但是计划说好的今年出台相关计划,但目前还未见到踪影,欧美国家的政策先不提,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韩国也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完成立法。
( ?) S2 Q8 W; ?& S. J* N# a: P( G0 K i& p; {* L: X1 M. p
2、安全配置标准# G! X7 b; W5 q* O# @
在欧美许多国家,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侧气囊、胎压监测(TPMS)都已成为上市车辆的标配,具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在中国却迟迟不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令进行规范要求。导致国外车辆进入中国后,直接减掉很多硬性配置也可以上市出售。
7 S9 v5 i) V* F( N5 x
; ~6 r' c% U4 Z ]3、碰撞测试标准
5 ]2 |: S; N, f( C- Q 当然不是说中国没有碰撞测试这一条,只是中国的安全碰撞严格程是最低的。车友们经常听到的中国的C-NCAP、欧洲的E-NCAP、日本的J-NCAP、美国的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和NHTSA(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德国的ADAC。每个国家的碰撞测试机构的评价标准、试验标准、样本规定、评价项目都有所差异,其严格程度排名大致为:NHTSA>IIHS>Euro-NCAP>Euro-NCAP>C-NCAP,这一对比确实说明为什么有的车在日韩国家发生撞车,发生重大伤害的概率远比中国小得多。& _$ O( X. }! F' n$ M
2 G. p( m c4 {8 O. q% p, u3 n7 c7 O4、保险标准. i* |/ |8 v% ]- e1 U$ F/ r
车险绝对是一个重要的点,虽说国内车线已经日益完善灵活起来,但是对比欧美国家,简直天差地别。就拿近年来比较热的富二代飙车对应的“豪车险”来说吧,如果在美国两豪车之间发生事故,一般都是无论责任归属都找保险公司赔偿,对于“富二代”飙车,美国更是有“未婚低龄男投保费用更高”这样的规定。反观国内,好多保险公司甚至对于部分天价豪车给予不保的处理,这其实体现了国内的保险制度不完善,但小编可不是在提倡有保险飙车啊。( D# z7 i. I8 C; `
4 R5 B9 @) k+ r2 E( }* X5、年检、改装标准% _' y/ y5 ~/ R9 P; j: E
车检机构基本都是非ZF机构,取而代之的是ZF授权的有技术能力的车行、汽车用品店等民营商业机构。0 e5 b% c' s' n/ ~. a+ J
检测费用低廉,连相对最繁琐、严格的日本平均每年也只需要2500到5千元人民币左右,而美国的家用车车检费用更是低至16美元;改装车、老爷车照样可以通过年检;& j3 ^4 h4 y3 B$ D/ c( N' n
, L4 x) m7 [; n- B3 |, w6、油品质量标准
$ O; P' }. D2 Z% l 撇开油价说,国内油品质量可以用以下的数据来说明:国内“两桶油”含硫量是欧洲的80倍,美国的53倍,日本的15倍,烯烃含量是欧洲的3.2倍,美国的8.7倍,日本的3.5倍,儿苯含量也是欧洲的2.4倍,美国的3.6倍,日本的2.5倍。
" g3 q% |+ B: ~: e/ S8 S4 W8 v: l
5 ]' U- U5 A+ V0 h# R小编总结:. @* x( Y/ ^+ _; {' T/ e9 Y0 M( I
外部国家法律法规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不够,内在本土企业在国家保护主义下对自身要求就也不够。小编觉得,日益发展的中国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信从长远考虑,中国也能尽快跟上国际的步伐,与世界接轨。' g8 J7 r4 Z8 _) N5 l7 x4 G O. ?$ j
4 P7 ~; i% T* Q- e2 B
( D, @/ S' ~5 n+ d w4 m(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