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报道称,中日双方正在准备于近期在北京签署和解协议书。日本时事社7月24日消息称,虽然和解条件已经大体确定,但对和解持积极态度的原劳工方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能否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尚存在不透明之处。 谈判团由多个受害者团体构成。其中的山东三菱受害者联谊会秘书长王万营、三菱受害者联谊联席会秘书长戴秉信、长崎三岛联谊会秘书长王洪杰今天告诉记者,目前和解尚未正式达成,“但我们所联系的三菱劳工受害者都比较支持、期待达成这次和解”。 中国青年报记者也联系到了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三菱分会代理人孙靖律师。她表示:“谈判的确在进行,但现在不方便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王万营介绍,二战期间在三菱相关企业受难的中国劳工中,山东三菱受害者联谊会联系到的有500多人(指健在的劳工本人与去世劳工的遗属代表,多名遗属计算为一名代表—记者注)。王本人也是劳工遗属,其父于二战期间被掳到日本三菱公司转包的铁道工业美呗作业点,两年11个月后才回到祖国。 2015年2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王万营回到山东,通知劳工及遗属代表,愿意和解的可以签授权委托书,“人太多了,直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才签完”。2月25日,王万营前往日本,把授权委托书交给了负责代理此案的日本律师小野寺利孝。 共同社称,三菱材料将向每名受害者支付10万元,还将支付纪念碑建设费1亿日元,用于调查失踪劳工的调查费2亿日元。王万营表示,这一组数字属实,“在谈判后期,我们已经了解到这组数字”。 日本企业挤牙膏似的对受害者的补偿令邻国不舒服,日本政府的立场更是冷冰冰。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24日的记者会上重申政府一贯立场,表示“(索赔权问题)已在法律上得到解决,日本政府的立场没有变化”。菅义伟称,这是“中国民间有关人士和日本民间企业之间的诉讼”,“政府不便做出评论”。 至于三菱材料公司为什么想和解,大部分分析都提到经济动机。《朝日新闻》说,对于三菱材料公司打算迈出道歉和实质赔偿这一步,外界认为是该公司十分重视历史问题给公司在海外事业拓展上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需划清界限的经营判断。共同社说,三菱方面决心和解的背后,据推测有着面对战后70周年这一因素,为了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受中国国民支持的解决办法,从而改善商业环境。 据介绍,三菱集团二战期间是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现在,三菱集团下的三菱重工,仍是日本领头的军工企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廉德瑰认为,三菱是日本国家战略性企业,它要与中国受害者达成和解,显然不是一家公司自己的事情。这个事情发生在中日关系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之下,一方面马上就是安倍“8·15”讲话,而且9月份能否实现安倍访华目前也还不清楚。三菱现在做出这个姿态是个进步,中日关系缓和符合双方的利益,也是双方主流社会的期待。
, I3 S1 ]" R% }5 c, z! k$ t3 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