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7738|回复: 1

      河北发现距今约2000年汉代石磙 重2000余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5 15: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1.jpg
      3 ~5 N$ G$ N' O4 B4 @2 V
             石磙侧面有精美的花纹
      & k% u# D. o) G) `, S5 X* i9 D9 ~
      ! P$ M- T0 y) S% N/ n
      " B' ]/ i* a" \  I: R0 [% J
      图片2.jpg 5 W, Y' Q$ o- F: m2 ?" v0 O9 x6 [
      ; s/ q3 L, K/ K& e+ S& M
                  石磙的正面
      : l: F3 Q1 E7 I5 ~' P# A5 a$ i4 z
      1 Q$ A' D& T1 P
      河北文物部门近日在邯郸临漳县杜村乡高夹河村发现一古石磙,推测为汉代时农民用作碾米的生产工具,距今已有2000余年。

      * p: R% a$ r5 W, {$ I: W! p9 Z' X
      石磙呈圆台形,上底直径75厘米,下底直径80厘米,母线90厘米,重2000余斤,是解放前后一般石磙重量的4倍。石磙中心为铁轴,上底呈现六瓣花形状,下底呈现八角形且内套一莲花图案。
      “这座石磙是村民在一个大坑里挖土时意外发现的。”高夹河村71岁的高中海老人说。据介绍,除了石磙,在大坑里还发现土木灰、陶瓷片、锄勾等物品。
      记者看到,坑深有7米左右,每隔3至5厘米,土层便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据介绍,临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与漳河冲积扇平原交会处,过去漳河无人治理,西出太行,居高临下进入临漳,每次决口留下淤泥厚度有三五厘米左右,因此土层之间界限明显。
      “可根据漳河决口留下的淤泥厚度,大致推算出地下埋藏物的年代,结合石磙造型,我们推断其是汉代的。”临漳文史专家黄浩说,“当时这里应该是古代村落所在地,因漳河发水,房屋、生产生活工具等被掩埋,才留下这样的遗存。”
      当地文物部门认为,石磙代表了当时的雕刻工艺和生产力水平,对研究汉代时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工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t1 c7 i9 \( u! `  ]% D/ T& j
      发表于 2015-7-15 16: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时候的新闻啊,难道说我师大考古队去年冬天在临漳整整发掘一个半月都没有发现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