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评论 最近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是,今年7月1日起中国加入WTO15年的保护期就将终结。记忆中,入世那年笔者正准备入手家中第一台电脑,或许许多人当时也和笔者一样在观望入世过后会否出现较大幅度的关税下调,从而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购买大宗家用电器产品。
然而15年过去了,随着家庭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迅速上升,或许如今汽车早已取代家电成为了大多数家庭中的头号大件商品,那么我们能否期待进口车的关税下调从而带动整个车市价格的调整呢?
实际上,我国的进口整车关税水平早已与WTO全面接轨。那么令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是,近年来我国汽车销量连创新高,连续多年居于世界头号汽车大国之列,跨国车企纷纷进驻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并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地产化。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款车型在中国的销售价格仍明显偏高,甚至高出两三倍的差额,究其根源并不是关税问题,而是自主汽车产业依然不够强,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依然没有对合资品牌的价格体系形成明显冲击。
我们都知道,当初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和这个保护期一样长,前后共持续了15年的时间,就是由于加入WTO不仅涉及所有成员国的谈判,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关于产业保护和关税政策的细节,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得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当然这其中的优势之一,便是中国可以争取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国内改革,从计划经济的影子完全向市场经济转化,对于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许多关系国计民生,但本身却又较为弱势的产业也争取到了足够长的时间来进行发展和培育。如今15年已经过去,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自主汽车品牌依然面临不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实。
汽车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想必政府各级部门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于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偏差。“但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思想大有市场,或许这是当初缺乏经验的缘故,却又迫切地要与世界同步,对于整车合资不受限制,以至于合资车企过多过滥地存在,对于自主汽车品牌和国有大集团发展自主的精神和决心的绞杀,显然是有违于当初汽车合资的初衷的,加之对于汽车零部件等上游产业话语权的忽视,都让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