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57|回复: 3

迫使女司机道歉,舆论奇怪“胜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2 12: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梧桐树 于 15-5-12 20:23 编辑 8 v2 E  D* i3 q. s& {% Z8 j* F

$ T3 E5 \' V! B2 i

      成都“别车”女司机遭暴打事件昨天有了新进展。被打女司机卢琴发表公开致歉信,就自己“行车中的鲁莽和不理智”道歉。她表示“认识到错误”,包括“违章驾驶、开斗气车”等。她同时恳求对她及其家人施以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的人“到此为止”,表示自己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女司机的最新声明比较契合互联网上的“危机公关”规律,而在此前她及家人的愤怒表态是老百姓缺少应对经验情况下的典型反应。这一家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事实非常清楚,他们不相信舆论会莫名其妙地支持施暴者。有人猜测,女司机的致歉信或许受到有互联网舆论经验者的指点。

  女司机违章驾车显然“有错在先”,但她的错误是否应招致一位男子对她进行几乎是“往死里打”的狂殴,舆论分成截然对立的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男人可以如此暴打一名女子的理由,无论该女子犯了什么错,对她进行如此施暴都是不可原谅的。但同时有大量网上声音主张这名女司机“该打”,后一种声音甚至在很多网上社区成为占上风的意见。

  一些人怀疑为暴打女司机叫好的网上舆论“不够真实”,认为它对中国社会多数人的态度不具有代表性。理由之一是,网上大V几乎没什么人公开支持这种观点,喊“打得好”的人更多是匿名者,和少量被认证但不知名的人。

  然而持续多日的舆论面貌显示,发出这种声音的不是一个小群体,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一些逻辑虽未必清楚,但强烈程度却相当高的情绪。有舆情专家对环球时报说,舆论攻击的目标有偶然性,但舆论背后的情绪聚集却有必然性,这就是互联网。

  专家分析说,参与声讨女司机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原因,其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从众”。这时候是非标准、因果关系都会变得模糊不清,基于理性的辩论因此而无法进行。专家还指出,不仅这件事是这样,其他围绕焦点事件的网上争论也大多“沦陷”了。因为大家不是看一个人说的是否合理,而是先看他以前说过什么,跟自己是不是一拨的。几乎所有网上活跃人士都有显著的标签,网上争论往往成为“标签之间的大战”。

  因此剖析网上意见和情绪不能遵从普通逻辑,而要以特有的“互联网情商”把握网上激烈情绪乃至戾气的来龙去脉。越是表面上看“有些奇怪的”情绪聚集,越值得主流社会予以重视,因为它们本身或许“不合理”,但往往在一些逻辑中断的地方隐藏着这些情绪的出处。

  一个应由交通法规予以处理的女司机遭到令人触目惊心的暴打,然后她向谴责她的公众求饶,恳请舆论放过自己。而打人者却受到更多同情。这无论如何在道德和伦理上都像是一种“突破”。也许我们不应仅仅抱怨舆论场上“出了问题”,还是让我们把更多精力用于反思吧:为什么那么多“网民”会选择为如此明显的暴力行为呐喊助威?

% D; ?" {; t; P" o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1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司机的暴打 不应该
发表于 2015-5-12 2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事两个人做的都不对,人肉搜索也做得不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0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人肉也可能入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