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36|回复: 2

读书人必须换个活法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7 22: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考学是人生的登天之梯,这个观念打小就在我心里根深蒂固了。我父母特别有先见之明,大概在我三四岁刚记事的时候,他们就天天在我耳朵边念叨,你得先考取个本地最好的中学,这算是中了秀才;然后得考取个大学,这算中了举人;接下来还有进士,现在叫研究生,那时才算踏上整个社会的登天之梯,也就是到了金字塔顶端的小房间。

但是,你不要以为到这个小房间就完事了,小房间里面还有一个保险箱,它的名字叫博士,打开这个保险箱才算是人上人。可是这个保险箱里面还有一个小珠宝盒子,打开它才叫珠光宝气,它叫博士后。

前半生,我基本上就是按照父母告诉我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这代人想脱离原来生活的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这一条登天之梯,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我一直到前年(2011年)才拿到博士文凭。记得那天给我老爹打电话,说我拿到博士文凭了。老爹说:“赶紧送来让我看看!”我给他送去后,老爹拿着那个文凭,老泪纵横地说道:“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才了!”

我站在旁边,觉得他那时候的表情很荒诞,心想:“这东西有这么重要吗?博士现在都快车载斗量了,你干吗还这么重视?”我其他的荣誉、成就,在他眼里好像都不算什么,挣一万块钱也不过是一万块钱,博士文凭才是真才实学的标志。

其实,不只是老一代人,即使年轻一代也有这样的情结,虽然自己不愿意去读博士,认为太苦。但是如果对方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印着“Doctor”,不是大夫而是博士,自己还是会肃然起敬。


& H& E* U. g; J2 q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22: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们的生存现状分析
/ `, |6 T) K  c4 {$ w0 p4 N  ~9 K$ B8 H# d. @* _. f! u
现在我们来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情,帮大家还原一下如今真实的博士生活,了解一下读书人的旧活法是什么样的。7 h$ q) t+ T+ Z

3 J* o& Q3 f7 y. m% l3 c先说理工科,理工科博士相对来说处境比较好,但是他们基本的生活状态就是给导师打工--导师接项目,挣银子,几乎把他们当作免费的工人来用,最后给他们仨瓜俩枣。因为毕业证在人家手里掌握着,所以拿到的津贴也相对较少。# L- B- w% J8 E: `
0 }3 M3 w, V  k7 q7 G) I
这部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之后,如果是学IT、电信的,华为、腾讯这种大公司可能会要,收入也还不错。但是理工科专业林林总总、多如牛毛,绝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的收入是不尽如人意的。/ Q& ^! r, u# Y& n
- w: R# }4 C8 P1 R" ^" F2 o
普通人对于理工科博士生活的想象,都是穿着白大褂,陪着留白胡子的科学家老爷爷攀登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峰。可现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学化学的,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会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i3 ]& ~" i  \

9 e- |' s, t. ^* q; N+ u& p+ ^再来看文科,真的是比较惨。《罗辑思维》栏目有一个知识策划叫李源,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读硕士。我曾经问他:“你们那儿的博士混得怎么样?”' G" P! G+ b! [# v; b3 t1 K

: p& F- B) B/ t& w- x“哎哟,好惨,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如果你在我们人民大学读博士,国家每个月给你的补贴,也就是所谓的工资,是800大洋;当然这不算完,如果跟导师做项目,每个月还能拿到800大洋的补助。这1600块钱,就是一个博士能够在人民大学拿到的全部收入。”7 E# e; o! I5 J6 n
3 j* O$ J2 f% o! c
“如果你是博士后呢?会不会好一点儿?因为你岁数也大一点儿嘛,应该挣得多一点儿。”8 O0 u4 ?6 ?" h& J1 o: H% R/ a

9 x4 z2 k, p6 W* m6 R7 T& U9 @" _, f“没错,如果你在人民大学读博士后的话,每年要交10000块,学校会返给你30000块,也就是说你每年净得20000块,平均下来每个月的收入不足2000块钱。”
; h8 `: _2 X  g  B# o2 f. l# R
9 @; _2 U! `1 j" X7 t也有相对来说好一些的,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也就是林毅夫教授所在的那个学院。那个地方的博士后收入优厚,每个月的收入居然达到了5000大洋!扣掉住宿费1500块,还剩3500块钱。这就是目前博士后最好的生存状态了。但是要知道,如果按部就班地读完全部课程的话,博士后大概都已经32岁了。* E" c# y* H3 @
1 y% M, l$ k0 j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里有一段分析,说一个男性如果到32岁的时候,还没有为家庭、社会尽到过任何责任,还在拿着微薄的收入,这种人还有什么用?* b0 V0 E+ T1 g, G5 w

  Y1 b. Q; e/ A)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起任何责任,还抱着一种我要先学习、然后磨刀,磨完刀再去砍柴的心态,恐怕真的是有点儿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22: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士毕业以后怎么活' n4 x' I4 D5 |$ B

" x" |2 X8 W8 w可能有读者会说,中国古人不是有两句话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等博士或博士后毕业后就好了。6 |4 z- o4 l0 X) D1 v

* \, g' E" M6 m5 l9 p其实未必,就拿文科生来说,如果你想到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当记者,就需要先问问总编和社长,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人家才不管你是博士还是博士后呢,就看你能不能写稿子。能写稿子就要,不能写稿子就不要,你的工资收入跟一个硕士甚至本科生都没有太大区别。可是要知道,你的生命在求学的过程中,已经又过去三到四年了,你的投入划算吗?, [3 W9 q5 ]1 |

1 V2 @- q6 R2 E" T& W8 C; |+ P也有读者可能会说:“你这个算法太市侩了,总有些人一心向学,就愿意去做一个苦寒的读书人,可不可以?”8 j% n- b: O, i' Q: u
' k' Y5 \8 }% I2 X4 `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人愿意过苦日子,当然可以。但是,我们来看看那种一心想留校、终身都在做学问的人,是不是可以迈上登天之梯呢?$ |$ g: `$ ]5 x3 d; f

: @2 f, V8 a4 k5 F我问过李源:“你将来考博士吗?”
$ y! f, O! j. j, `, S
. f' G5 g6 a: ~“不考不考不考。”
8 @- ~5 @0 c  A1 l  ~! t6 B6 Z4 j% b
“为什么不考呢?”
- H- y+ f! C/ V9 H' E0 M1 L9 V  a4 x8 D! g
“不划算嘛。”& Z- \4 `* _+ n1 |( j1 U- m8 L

& {0 ?) P5 a( H) t“你是一开始就知道不划算吗?”2 N" r1 W0 K( Q4 A& u/ ]8 n' t& {+ q

. S/ D$ A$ B; N8 A$ m“那倒不是,一开始我真打算这辈子就不挣钱算了,看你们吃香喝辣的,哥们儿就玩学问。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原来好好学习读完博士可以留校当教师,行,哥们儿就走这条路;大学二年级发现,博士留不了校,博士后才能留校;大学三年级发现,博士后也留不了,需要排队,需要撞机会。”, {3 b+ g# c8 x& h4 R# |& M

0 Z9 Q& G+ U4 {你知道李源给我算的账是什么?就是如果你是985、211这种名牌院校的,读完博士后,基本上能够找到的比较好的工作,就是在一个外地的二本高校当教师,留在好学校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之小。  m" c0 Q% l5 S

0 U& e5 B/ e7 @" N4 G1 w《罗辑思维》节目在北京的一个录像地点是建外SOHO,楼下有家小餐馆在招服务生,每月底薪3000元,加上奖金、全勤奖、提成等,干得好的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请注意,这4000元可是包吃包住的,也就是说,一个在餐馆里端盘子的服务员--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收入,和博士生刚开始能够期望的收入是差不多的。
2 g. q" ~; M+ b; |
/ c# j$ w8 g; x/ d( p三个当代人的新活法
  ?9 G, N0 L, V/ {( ?/ W/ p% h8 \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有媒体采访当年明月:“你这么小的年纪,20多岁就写出皇皇七大本明史著作,虽然是通俗版的,你不觉得太容易了吗?很多教授说,有些学问是要穷30年的精力才能开始做的。”/ B- O- c( G! G+ K- X
' e  H7 P$ w. ]7 w* s
当年明月就说这么点儿东西还用得着30年?能有多少资料啊?花30年才做完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太笨;第二,他在骗你们呢。
; Z# t9 m3 d$ w8 q$ I9 p+ T8 e
  L( B' V4 V, r* ^4 h+ A我不敢说当年明月说得对不对,我也不敢否定所有明史教授的努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当年明月、于丹、易中天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并没亏待读书人。如果你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利润。
4 |& B6 x  N4 @/ \
4 V! o5 _$ j, J1 A3 o) ?# B3 A! c, G据说于丹出的第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的利润,是中华书局自新中国成立后挣的所有钱的总和,于丹当然也挣了很多钱。至于当年明月,据他原来的一个同事讲,到现在为止,他因《明朝那些事儿》拿到了上千万的版税。
  G1 N" Q1 K. B; I* j5 S! O8 [( A3 j& z6 ]* f" B2 ~$ Q/ o! K* D, O% U
所以,你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