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f; R% R& K$ _
8 t% h4 D) R' e9 _+ j' q
从已掌握的1、2月汽车销量来看,自主品牌2015年开局较为乐观,加上3月新车集中上市,一季度较上一年同期有很大改变基本定局,但从整个年度看,主客观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可概括为“春风虽暖,尚待花开”。 . |4 R6 i! ^9 `' h3 v
自我“加温”下的春意盎然 从1月份汽车销量看,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6.78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8.14万辆不仅绝对值明显增长,市场占比、同比增长都呈现乐观态势,尤其市场占比达42.58%(广义乘用车部分,含微面),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33.9%。2月份统计数字虽然尚未汇总,但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车企作为参考,特别是在SUV车型上向好势头未减:例如同比增长最多的江淮汽车,2015年前两月销量40231台,同比增长竟达363.86%!2月,瑞风S3以16193辆再度问鼎小型SUV月度销冠;而长城汽车2月销量5.18万辆 ,同比增16.84%,其中哈弗H6在2月份的销量为19582辆,哈弗H2的销量为10949辆;长安汽车2月销量78477辆,同比增长36.44%,其中CS75的销量突破10000辆。 1、2月份自主品牌称得上表现上佳,而在近几年来中国车市“新车刺激”带来好的销售形势几成规律,按此“规律”,3月份自主品牌表现仍值得期待:因为在本月内,江淮、长安、东风风神、上汽自主、比亚迪、吉利等都将推出新车型(其中东风风神合资自主L60、长安EV电动车已经推出),新车型涵盖了新能源车、SUV、A级轿车、B级轿车、MPV等多个平台,堪称“全方位”。 笔者认为自主品牌本年度的“开门红”基本依靠自身努力——因为无论宏观政策还是地方政策,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除新能源方面有一些利好消息外,对整个车市、尤其是自主品牌发展多无大的裨益。自主品牌在2015年开局稍微摆脱困境缘于去年一直以来的车市下探和新车型领域的开拓(例如小型SUV和低价位MPV)。这在上文涉及的统计数字上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 a9 T+ N) y# k
“燃料有限” 自主品牌“保温”存在难度 既然目前的“春风”来源于自主品牌自身的努力,那么这种“升温”是否会长期持续呢?笔者认为难度很大。 首先:热销车型的“平稳期”终将来到。从目前销量看,真正承担了自主品牌销量增长主力的依然是SUV车型,尤其是紧凑型、小型SUV车型。在新出现的“万辆俱乐部”里,江淮S3、长城H2、长安CS75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但也正因这一车型火爆,目前已经有太多自主品牌进入这一曾经的“蓝海”——去年8月底以S3为代表的小型SUV热销至今已近半年,按照中国车市规律,这一市场已经进入 “平稳期”。3月上市新车仍不乏SUV车型,例如第二代江淮S5、上汽锐腾、东风风度MX6,但是要想出现去年小型SUV瑞风S3那样的销量奇迹恐怕很难。 其次:虽然市场下探努力,但仍有太多“空白点”。不能否认自主品牌在过去几年里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努力,但必须看到某些自主品牌对于竞争对手的“根据地”依然存在“畏惧感”——对于“根据地”范围内的三四线城市不敢或不肯“深耕细作”,但就在这样的地区,合资品牌不断下探的低端产品已经占领了部分市场,至少从目前看,相当一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对于开拓所谓“白区”(竞品“根据地”)内的三四线城市市场仍有顾虑,在A级车领域这一点尤为明显。 其三:在“限购令”制约下,自主品牌产品冲击B级车市场仍有难度。就在本月内,吉利博瑞将上市。这是自主品牌冲击B级车市场的又一“力作”。但是必须看到:尽管在一二线城市自主品牌潜在客户群体巨大,然而由于一直蔓延的“限购”政策严重影响了这部分潜客购买自主品牌产品的决心。与动辄销量上万的合资产品B级车相比,自主品牌B级车销量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 综合上述:在SUV、A级车、B级车这三个销量占比最大的车型领域,自主品牌“保温”所需的“燃料供应”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或变数。MPV尤其是小型MPV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算是“生力军”(如本月即将上市的瑞风M3),但这毕竟是新兴市场,靠这一市场对销量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 |$ I1 l: o# @) {
生长应鼓励 “野蛮”需警惕 在挺过2013-2014年的“12连降”之后,2015年自主品牌车企分化更加明显,“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丛林法则已经开始在自主品牌中生效。“三大”甚至“六大”(包括了长安、北汽、广汽)旗下的产品可以借助集团优势“生存发展”,而领军的长城、吉利、比亚迪、江淮将更加精准目标“分向突围”。反之,一些后发品牌则必须为生存做更艰苦的努力,而一些常年表现平平的“老品牌”将不断被“边缘化”。 在本年度内,某些自主品牌依然定下了“高歌猛进”的目标——例如长安为14%、长城为16.4%,而江淮甚至高达53.1%!然而笔者想说的是:在现阶段,自主品牌继续高速生长值得鼓励,但绝不能“野蛮生长”——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三包法案的公布、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品牌在传媒领域的劣势,都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售后服务才能更稳健的发展——一个车型短期内的火爆有可能存在偶然因素(例如去年S3为代表的小型SUV出现前所未有的迅猛激增),然而要保持其热度、更进一步的想让企业长足发展,扎实的品牌建设工作就绝不能忽视。 从近期江淮、奇瑞、海马等自主品牌车企推出的“春季服务”活动力度看,2015年自主品牌“拼服务”已经是共识,这是值得鼓励的。 7 Q( ~, i) F+ B2 h3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