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1045|回复: 0

      井陉的十一位模范妇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8 1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q* M# L. u" w! n% U; W) K- g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一篇72年前的新闻报道呈现在省会市民面前。在这篇报道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井陉县11位模范妇女的内容,这在省会的文史资料中从未提及过。正是这篇报道,填补了石家庄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空白。
      * X: n* F1 `( Y, I8 L* J+ ~. M     一次意外的收获
      - Q' Y6 h5 B* X8 m  |2 `/ ?- A
      5 l* Y- a+ {  R  ]& e* v  王律,省会历史文献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2014年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一。农历的羊年春节期间,王律并没有守在电视机旁看热闹的娱乐节目,而是独自坐在书房,翻看起了一份份数十年的老报纸。之所以要查阅这么多资料,是因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直专注于研究抗日战争文史的王律,在为自己随后的研究课题准备着。
      ) L' r0 g' M6 {4 I# l7 i: R2 \) ~. }: N% p; y: o! ]
        当翻开一张1943年4月3日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后,王律的眼睛一亮。在该报第4版下方,有一个名为《边区剪影》的专栏。在这一天,该专栏刊发了一篇名为《井陉的十一位模范妇女》的报道。0 K  `4 j' k; g( ~7 q' N

      . S3 m6 Y8 I1 |5 H( j* h, v# N1 m  “关于模范妇女的个人报道我以前从来没见过!”王律的大脑中快速搜索了一番,立刻兴奋起来,“这篇报道应该是首次出现的,绝对有价值!”. C9 Z% N2 {, X. r/ @
      - L' y1 d# U+ {1 {( z1 I8 {
        一篇珍贵的报道2 z, O$ v% }% v  f* Z7 Y* K
      - C* b& w) p: k9 b8 b: k4 Z
        王律看到,该报道中详细介绍了井陉县的11名农村妇女,多与当时的妇救会有关。而其中时任村妇救会主任的卢凤凤,其报道内容则占据了整篇报道文字的一半左右。
      7 m7 }& Z! K$ e6 D. C- T' w" r- k7 k) K3 j# `$ e
        “报道中的每个人都有清楚的名字和年龄,以及她在抗日战争中后方所作出的贡献。”王律说,这篇报道内容的详细程度令他十分惊讶。在以往的任何新闻报道中,极少出现对女性尤其是模范女性的报道。( e- }2 i7 C2 e! W5 w: F3 q: k

      . ]0 @7 x6 ^! Y' l4 [& A5 P. X  王律说,《晋察冀日报》当时是敌后抗战中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在这张报纸中出现的报道,对当时的舆论引导作用很大。因此,王律认为这篇关于井陉县11名模范妇女的报道非常珍贵。
      ; `7 W4 {  s, u6 r( n6 X, m2 V) K
      / a$ `& H6 w. R5 S7 f9 R" t  一项被填补的空白
      3 `/ s: j6 B: v! R% B# F9 |, A9 Y; Y6 P
        王律称,把敌后解放区的优秀妇女作为模范进行报道,对百姓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妇女工作的重要肯定,“这是抗日战争历史上的重要成就,是她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 r: E- N9 x( z1 E: V
      ' R5 z- `2 w$ l1 z/ D  正是这篇报道,让一段不为人知的记忆不再被尘封,“当时的妇女典型被报纸推出来,为历史留下了证据,为子孙留下了记忆。”
      * Y% C8 C. Q$ c1 k2 U
      # q6 A2 M# }* b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律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发现该报道提及的人物在《石家庄通史》、党史资料及井陉县志中均无记载,就连专门搜集1938年至1949年《晋察冀日报》中井陉史料的《珍贵的历史记忆》(井陉县政协2008年出版)一书中也遗漏了这篇报道。因此,王律认为这篇报道的发现,填补了石家庄妇女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空白。
      6 A3 d) Q1 y! n8 [6 u: m) _- d" H& L
        昨日下午,记者就此咨询了井陉县文史方面的多位专家,大家均对王律发现的报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专家刘育书称,在他多年的抗日战争研究中,有关妇女运动的资料极少,“我只在一座山上发现过一处当时关于鼓励农村妇女参加春耕的标语。”刘育书说,以往的文史资料中,只有过关于农村妇女的集体报道,从未有过如此详细记录的内容,因此,这篇报道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历史价值。
      9 L! s! Q: k. E' }  d1、卢凤凤,19岁,村妇救会主任。丈夫参军后,卢凤凤独自耕地,干起活来像小伙子一样。卢凤凤不但是干部,是生产模范,还说服了村里的老人不要延续童养媳的传统,解救了小女孩。卢凤凤建议村里不满18岁的姑娘不早婚,带领她们去搞纺织、挖药材。卢凤凤十分了解妇女问题的政策法令,成了山沟里的新妇女。
      5 S, z) W2 L5 ~9 C, H, D, t5 S% j- v7 {/ i3 K# t
        2、赵树妮,32岁,村妇救会会员,开荒种田不落后。
      ! @' l1 @# {! V5 ~2 |, @2 k, M; |
      4 F: Z- e8 x. o" H. b, K* N  3、杨孝清,29岁,她带着孩子们开荒种田,并且帮助部队拆洗衣物、做鞋纳底。: X$ Q' B, J: l1 e" g/ z- K

      : |$ `" ^' Z  X7 Q  4、谷瑞兰,村妇救会组织部长。她与丈夫共同下地干活,从不间断,并且动员别人上学认字。8 O3 n; |) n% y
      4 m3 w7 _! l% Y9 S  [) t
        5、王凤书,21岁,村妇救会主任。她读书多,还参加了村里的剧团,是个好演员。7 d; y  K+ X# {
      % j5 n/ J; x, X: Q# v+ @; F$ }# W
        6、杨二妮,村妇救会小组长。她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子女如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 m: \9 Y9 }7 l9 X+ x
      8 Y& [7 U- l2 \3 w' f  7、李翠云,45岁,村妇救会小组长。她的儿子参军后,她带领年幼的孩子们耕种了八亩地,辛苦养家。3 t/ y6 M2 p3 C5 E' O: q; N/ S5 n2 M
      / `* F# `5 a) Z: ]. M: K
        8、王金来,32岁,村妇救会小组长。在慰劳和动员救灾粮工作中,她起到了先锋作用,组织观念很强。
      2 i* r9 j# W, ], z; c( v. m0 D4 r; p7 E$ }4 W3 `
        9、程林林,村妇救会主任。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她承担了家中种地割柴火的全部工作。$ `! T4 m9 t. P6 q: _

      & W  N$ c8 u  o* Y; `, @  q  10、郄更秀,会纺羊毛,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x. M7 i$ x/ E

      " c" n6 n7 I& v6 a' ?  11、印林林,60岁,妇救会会员。她的儿媳是妇救区委员,她帮助儿媳分担生活上的杂事,鼓励儿媳在外好好工作,积极抗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