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LMC Automotive公司最新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球轻型车销量同比增长3.5%,达到8716.7万辆。其中,中国轻型车销量2368.9万辆,同比增长8.3%,占全球市场的27.1%,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 D% K+ B+ B8 g9 H7 N2 w
/ W4 {+ r% _( `$ V$ m6 l尽管中国车市增速逐渐放缓,但这并未阻挡各大车企的投资热情。在上调销量目标的同时,车企的产能扩张步伐也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众、通用、本田等车企都将迎来新一轮的产能释放。这些新增产能也将助推更多企业跨越100万辆、甚至200万辆的产销门槛。! T: y' L ?7 a8 b
I/ L" T4 V7 {: Y不过,在车企冲刺更高销售目标的同时,产能过剩隐忧再次浮出水面。有业内人士预计,如果将近两年来各大车企公布的产能建设规划累加,2015年我国汽车产能可能达到4000万辆,远超出业界对2015年作出的2500万辆销量预期,这意味着,将有千万辆的产能被闲置。咨询公司IHS Automotive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2010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为91%,预计到2015年将降至68%。$ M: a- _. i( @1 s" @% w8 |2 P
7 ^# t3 R6 z5 j* ?$ u
车企上演产能竞速赛3 U/ x: t* h# U8 f0 J; Z4 V
8 O0 v; d8 j3 `# d6 D
2015年,多家企业都将迎来新的产能释放。上海大众现有年产能为177万辆,根据规划,其位于长沙的工厂或将于今年投产,按照该工厂30万辆的设计产能,投产后上海大众的产能将突破200万辆。而随着不久前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二期项目奠基,一汽大众的产能(含待建)也将突破200万辆。" F: |4 l; B0 h* h
/ i# {. h7 S1 l" F# u4 o
根据通用的规划,随着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的加速扩产,2015年,通用在华的产能将提升30%达到500万辆。
5 n0 O/ R3 j0 ]6 x7 I0 R1 ~+ c% Y& o
日系车企也在加紧产能布局。根据此前官方披露的计划,一汽丰田2015年的产能或将突破百万辆;广汽丰田2015年总产能将提高至60万辆。东风本田2015年产能将达到50万辆以上,为其今年50万辆销量目标提供支撑;广汽本田第三工厂将于2015年建成投产,届时广汽本田产能将达到60万辆。日产方面,伴随着大连工厂二期工程完成,东风日产总产能也将达到150万辆。3 o0 ~ ?% q& p0 Q- }
& X( N$ x% v) M, [! r: B5 s韩系车企中,北京现代位于河北沧州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的两大工厂均于2015年开始动工,设计产能均为30万辆,有望在2016年下半年投产。目前北京现代总产能约为100万辆,上述两新厂投产后,将增加60万辆产能。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争相迈入百万辆产能阵营。- w' Y0 L( k' \- y1 B
" Y; e. n3 K% l, C; n
产能利用率两极分化2 _ Q% Q4 k: i; W. q
' w. z1 x8 `) p! D在车企四处扩产,争夺更高销量目标的同时,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有车企内部人士介绍,产能布局一般是提前3~5年作出计划。这意味着,车企对于产能的规划是基于几年前的市场判断。
6 Y4 ^- q' J0 J( j9 I* z; w- q$ \" b/ q3 C
但这一预期并非总是准确。以2010年为例,当年国内汽车销量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37%,而2014年,这一增速已跌落至6.9%。在此背景下,车企高歌猛进的扩产计划也让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IHSAutomotive公司的分析显示,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从2010年的91%,下降至2015的68%。, D8 e3 o' p1 @6 L
. q* P6 Q. }, x# s$ j7 N3 @与此相伴的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0 ]( k [0 N3 Z2 ?: C- u+ q7 n* }2 w l6 w3 `; W/ P
近几年来,以大众为代表的车企开始通过不断切分细分市场来满足日趋多元的消费需求,而以通用、福特、现代为代表的企业,也紧跟市场发展脉搏,欲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红利。在SUV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长安福特都先后推出了多款产品。此外,以日产、神龙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还在加快产品下探步伐,以进一步挖掘三四线市场的增长潜力。' u/ Q. A$ w+ ]. N6 }
% B- Y- Q0 e3 W3 @& d" }2 q
据IHS Automotive估计,外资品牌产能利用率将保持在85%左右,高于平均水平。相较而言,在品牌力和研发能力上优势并不明显的部分自主品牌开始显现颓势。在银河证券抽样调查的19家自主品牌中,15家品牌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50%,个别企业甚至不足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