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S) |9 d8 @, ]% d) k; y5 p 快车报原创稿,作者段彬 当我参加完比亚迪举办的首届迪粉大会时,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与会者激情洋溢的一句话:“一个卫星能上天的国家,汽车怎能做不起来!”让我既有点欣慰又有点担心。这句话仿佛像是历史的重述,印象中我们不止一次,在某个领域发出类似的激扬情怀。就拿汽车来说我们真的需要把造车卖车,提供和拥有一个交通工具的事情提升到民族情节,严重到买车等于爱国的地步吗?也许,正是这种民族情结才害了我们的自主车! 爱国情节被消费 成为公关招式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发展历程出现了一些不可逆因素的影响,让一些事物的发展总是违背固有自然定律。以至于在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神舟大地上,每天都发生着神奇的事儿。对于身处金钱至真现实的我们而言,还存有多少以科学严谨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执着?从央视的神问答“你爱国吗?”之前,我们就总喜好把单纯的发展、市场问题上升到爱国情节,而这种思维还普遍存在于上到企业家下到小学生当中,把爱国情节从实干展现变为口头说辞,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行为。最要命的是当这种情节和急功近利结合起来,比如说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跨越式发展”那就更令人发指了,它虽然创造歌功颂德的事迹,但背后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隐患,这才是背后真正令人担忧的。我们的自主车企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 h0 S- @3 M; A+ Q1 C* I5 N 比亚迪是起家较早的自主车企之一,但在多年的发展中真正找到存在感的,还是在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假如他们的E6、秦、唐这些车型在离开补贴支援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还会拥有迪粉们的真爱吗?这也是其它自主厂商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还没等我想清楚这个问题,迪粉就已经开始讲起爱国来,把比亚迪造车的商业行为,就这么妥妥的和爱国拉到一起。在这之前,不止一家自主企业这么干过,也着实让耳朵听出来老茧。比亚迪唯一高明的是,把说这话的机会留给了他们的“迪粉”,老板只需要上台稍作点评:“很多人都不相信自主车能做好”。还真别说这么一唱一和,还真有点天降大任于斯的感觉。 我也不知道说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实力,走在全球前列到底是自欺欺人还是自我安慰,分分钟造出特斯拉是自信还是愚昧。当然我们需要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但为何我们总之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停滞不前。大家也别着急和我眼红,我们的传统汽车都造不好,谈何转型腾飞跨越,我也实在找不出麻痹自己相信,绕开问题另辟蹊径这么干才是正确的理由。真心呼吁自主车企,可以酝酿点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备后说,但也千万别说是为了爱国成长起来的企业,矫情肉麻不符合当下的务实之风,至少在我们还没有值得骄傲的时候别这样说。
5 a1 Y! i- \# Q7 _- I N! C. h' | 在美国,日系车的发展同样是经历一段痛苦方才如日中天,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甚至都是为美国而生的日本品牌,在一个汽车强国的领土上去发展扎根,这也许根本是自主车企不敢想的事儿。我们也只会偶尔报道下我们的汽车又整车出口到海外,实现了零的突破。没有哪个美国人会把一辆车的购买上升到爱国,汽车厂家也不会用这种非常牵强的行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在我看来,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汽车也同样是一个商品请让它单纯下去。 跨越产生问题 实干才是发展 先从历史机遇说吧,我们从抗战到内战、从内战到解放、从解放到文革,我们经历了许多阶级斗争。可以肯定我们绝对是擅长搞斗争,讲阶级信仰的民族之一。从内战时期我们就已经由于斗争的需要,眼睁睁地看着与发达国家拉开差距,尤其是文革斗争十年所带来的元气大伤最为严重。直到内耗结束为止,才出现了“改革开发,跨越式发展”这么一个思维产物,一个以重视经济建设的思维,一个真正把人民拉着干正事的思维。可以看到,我们把战后发展的机会留给了“内斗”,把改革开放后韬光养晦的机会留给了“跨越式发展”。又由于某个行业的发展过热,需要宏观调控去稳定。如果把祖国的发展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我们处于巡航状态的时间仅占到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处于飙车和刹车的阶段。
: P3 p0 Q4 \ m; w% F 我们把发展错过的机遇,用弯道超车这种跨越聊以自慰。而这种做法的背后必然会付出更多代价,缺少了对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积累吸收的认知过程又谈何成熟!祖国的汽车工业,不就是这种现象的受害者?仿制等于跨越式发展的汽车工业模式,存在于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是庚深蒂固。借着让私家车走入寻常百姓家,技术换市场的原则,回过头去看正是在这种激励政策下,我们的汽车工业格局才有所发展有所突破,至少我们看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看到了落差。在自主为辅合资为主的持续刺激下,我们的汽车产业规模一下子雄踞世界第一。有人也会说,我们的汽车市场成了洋品牌的温床,自主品牌的地狱,对海外品牌的市场容纳已经发展到只要来中国就会有机遇的地步,但也正是合资与自主厂家的百家争鸣,才让中国汽车的价格更低,海外对技术的垄断更少,但这不是我们就此大力扶持自主厂商发展的理由,这应该交给市场去选择。这对于消费者是好事,我们不能把自主汽车跨越式发展所欠的帐,以爱国的情怀来笼络给消费者,让他们埋单。 正是政策导向的问题,让我们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发展自主汽车品牌,以诞生自有汽车工业,结束公路上没有自主车的历史高度,去促进自主汽车产业的形成,从而体现 “爱国”。随着第一轮汽车国企臣服于合资产生的利益后,第二轮民营自主品牌本着“振兴名族汽车工业”机会为我所用的勇气粉墨登场,成为自主发展的主力军,此后便是多如牛毛的各种自主品牌的出现。但也绝不能说因为合资产品的优势占领市场份额大,而作为导致自主发展不起来的理由,如果这么说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就像有人为电动车在国内普及感到担忧一样,而真正阻碍普及的还是充电网络的建设,电动车续航的问题只占到小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客观事实的存在和影响,从而否认主观上的造成问题差距的原因。
$ e1 ]! q, _- w( j+ C 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陷入了新一轮的问题。为了体现我们自主汽车工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产业格局的合理丰富程度,以至于合资厂商也开始搞出合资自主这么一个“怪物”,也对自主车企产生了新的刺激。不过,我对这种给自主品牌造成的打击并不感到怜悯,从为用户负责的角度来说,合资自主品牌的实力也依然在大部分自主产品之上。相反,通过合资产品“淘汰”二次开发的合资自主车型,还兼顾了品质和性价比的双重优势,这不正是自主品牌梦寐以求的吗?可惜的是我们的自主品牌目前也只能做到兼顾价格优势。 为谁造车 为什么造车? 但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车企,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产品力的匮乏,产品没有连带延续性,技术上也难以和国际大厂形成竞争。第一辆红旗轿车诞生,就是为了服务于政治任务,从第一辆汽车诞生开始,就一直延续着仿制与复制,借助外来力量设计汽车的发展模式并持续循环着。我们没有从每个发展过程中去积累产品的内涵,只是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开发,完成了一项任务从而推向市场就戛然而止或另起炉灶。我们对自主汽车发展,让它在一开始就承受了太多压力,仿佛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失去了轻松快乐。在一开始,就被拔高到很高的起点,我们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其说是研发汽车,不如说是在解决由于基础不稳,出现在仿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8 T- ?# E/ `. t# B. a. ?
我们用仿制的产品,去与合资进口厂商发展成熟的产品相抗衡,所面临的的问题,必然是在产品成本端由于品牌价值的低廉需要去向品质妥协。以跨级的空间,越级的配置为主要核心竞争力。但在综合品质上确没有显著提升,并且研发的成本随着车型级别的上升,实际售价也不具有竞争力。而廉价的车型定位不等于品质工艺的廉价,对于大多数自主产品要达到这种诉求,在目前也仅是一种期望。虽说能做到讲品质的自主品牌在这几年时有出现,但并不反应自主品牌的总体实力,在单一车型和形成整体车系的过程中,自主品牌的综合技术实力依然有差距。在产品换代更迭中,这种差距的消除也依然很迟滞。 自主车该怎么办? 我们处于一个汽车工业发展的特殊时期,汽油车还没搞清楚,又迎来了新能源的发展时代,有一批专家还是抱着弯道超车的诉求去企图发展汽车工业。但不论进入哪个发展时代,我们的汽车基础工业薄弱的事实不能逃避,包括设计、管理、物流、研发团队依然不可能跨越发展的这道坎。自主汽车在传动、动力、安全、性能指标这些项目上的学分依然没有修完。这就是造成我们可以生产设计汽车,但诞生的汽车产品都是在及格线挣扎的部分原因。
9 {7 A& p! d# w! X
自主车企到目前,依然难以具备在每个车系拥有系统产品和国际大厂相抗衡的实力。游击战依然是首选,体系集团作战并不适合自主车发展战略。一方面是技术所限难以顾全,还在于市场对自主车型的需求和范围并不大。我们对车系的覆盖,依然要从市场导向为主才有生存,才会有机会盈利。虽然在产品上我们处于劣势,但在车型上可以挖掘市场需求,而SUV以及紧凑型轿车就是自主车企这种策略的写实,我们的技术储备,产品实力眼下也只具备竞争这些级别车系,消费者在这些车系中可以容忍我们的产品差距,至少自主厂商在SUV领域,就将SUV带入六万元时代。单论产品力差距短期内也是难以大面积提升,而我们的自主车企在未来的真正竞争也只会在与实力相当,并且不断提升的厂商之间展开,优胜劣 汰是市场必然。对于自主发展过程中,依赖于“寄生”模式的厂商们,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但依然难以在残酷的市场中立足,李鬼不等于李逵是不变的事实。 对于自主车的发展还是要相信一段话:“站稳脚跟、沉着应对、冷静观察、灵机应变”,不要依靠搞投机超车主义变强大。汽车是一个跨领域的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的采购是未来的主流。我们的自主车在某些阶段的差距,可以通过与国际主流配套商的合作缩小,但面对国外品牌的成熟与高速发展,我们自主车企真正欠缺的还是一个强有力的研发设计产业的支撑。国内已经有少数自主厂商采用国际合作的经营模式,就是这种尝试下,让他们短期内做到了一个“越升”,不过单个产品的强势,不能代表系统产业的强大。在自我修养的路上,自主品牌既不能弃现实而不顾,利用单一车型优势竞争市场的手段,还要在内外兼修的同时忍受发展的艰苦期,还要受得了自主阵营内的相互竞争。总之,由于机遇造成我们的自主汽车产业起的是够早,赶的却是晚集,发展遇到的冲击自然是前所未有,可以乐观但不要自大。
% U( ~4 B/ i7 g, D) q* M5 B4 c3 K
我们的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坚持到现在的格局实属幸运。已经可以做到应付单个级别车系的游击战,对于未来的系统发展还是要一步步来,用羽泉代言康师傅的话来说:“面要一口一口吃,梦想要一步一走”。步伐迈得大而快还会欲速则不达,反而会把精力消耗在所迈出的一大步上。 ( b5 [/ I+ D* @) h+ f( L/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