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空间的人员密度达到多少时就会出现危险?对于这一问题,我国没有明确规范,也没有明确答案,但这不代表我们现在就只能靠眼睛目测人员密度去进行判断。
3 ~, Y6 [5 W/ \& A& o1 }0 ?" I5 z2 A4 C* F) h4 E
新年后上海首场应届生招聘会10日举行,此次招聘会也是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后上海首次举办的大型活动。来自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日进场学生达到1.6万余人次。为此,举办方上海国际展览中心配备了足够的警力、安保和工作人员,并将入场人数严格限定在每平方米不超过0.75人。而为消除限流带来的影响,招聘会推迟了半个多小时结束。(相关报道见A9版)
# p# k7 h Q- P9 b/ x1 j* T+ R0 p3 d6 a" e) X) i$ ~
上海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故之后,上海曾叫停了几场大型的公共活动。然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容小视,叫停大型招聘会并不现实,相关管理部门也不应只是讳疾忌医、投鼠忌器,因此,对大型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确保安保工作的科学规范,才是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1 r. m2 ]- H+ j7 @; \- ?2 ]
9 _! i( R2 o7 [2 y+ _) D8 Y 即便上海踩踏事故到现在仍然没有进行明确问责,但“吃一堑长一智”的相关部门还是做好了这次招聘会的管理工作。面对1.6万人次的学生流量,当地政府部门没有恐惧,并严格限定了每平方米不超过0.75人的人口密度临界点,也基本消除了危险因素。虽然招聘会延迟结束,但这次活动的一些经验,却也值得各地政府部门学习,尤其是“每平不超0.75人”这样一个管理常识,更需要深入到公众和管理者的内心之中。
: }' o6 w$ m( t
7 A: [# }/ K* i' s; j 公共空间的人员密度达到多少时就会出现危险?对于这一问题,我国没有明确规范,也没有明确答案,但这不代表我们现在就只能靠眼睛目测人员密度去进行判断。至少,在一些科学实验与学术论文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数据标准。比如,美国有研究数据称,每平方米超过3人时就非常拥挤并接近堵塞,如果加上灯光不足、信息错误等问题,灾难就可能随时到来。+ B6 O7 |* S( Z3 j# A- d+ X
: f" o0 o' [0 b
此外,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的2004年毕业论文,在踩踏事故之后被人挖了出来,迅速红遍了网络。她在论文中指出,“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0.75㎡/人,即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折合成人群密度,则为“景点室内达到1人/㎡,室外达到1.3人/㎡,则需要启动应急预案”。当然,不同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数据,此外还要分静态、动态,还要分室内、室外,更要分身高、体重与公众的素质。对比之下,上海此次对招聘会进行“每平方米不超0.75人”的限制,是高于以上标准的。当然了,在安全问题上,高标准严要求从来都不过分。' Z$ B. d" W3 j# Y6 q3 j0 h& M
$ A6 G9 T- K; L2 k# G$ u7 b 上海作出“每平不超0.75人”的限制,需要更多地借鉴与普及,别等到类似悲剧发生之后,才体会到“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恐惧。对公众来讲,为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应该抛弃“凑热闹”心理,一些拥挤的商场活动和娱乐活动,还是少去为好。7 v* t! f& a& Y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