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十二连降”之后,关心其命运的人都忧心忡忡,纷纷为下一步发展出谋划策。有人提出,应重新进行顶层设计,但苦于工程浩大、利益盘根错节,短期内 很难出结果;有人认为,自主品牌企业应“抱团突围”,可无奈中国企业历来多“窝里斗”,改变这一陋习非一日之功;有人更着急,干脆提出要处级或科级以上的 党员干部带头买自主品牌汽车,但这种倡议变成硬性规定恐怕很难……在国外品牌“大兵压境”的今天,自主品牌汽车未来只能坐以待毙了吗?有没有新的突围之 道?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在参加会议时与业内外人士进行了充分交流,希望能找到自主品牌突围的务实之举。一路下来,收获不小。在此与大家分享三位专业人士的真知灼见。 一位是著名海归——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他提出“国民车”建议。他说,一个国家基于自身地理、文化和消费习惯,可以在政府引导 下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国民车”。比如美国的皮卡,在本土销量经久不衰,一直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无论是日本、德国还是韩国的产品,对皮卡领 域都久攻不下。又比如日本的小型车,节能环保,适合日本能源短缺的现状,也是日本政府引导的产物,已占到日本国内销量的50%以上,国外品牌对这一领域只 能望“洋”兴叹。许敏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农村和中小城镇人口众多,一定可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民车”。他说,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的五菱宏光和长城的 哈弗就有中国“国民车”的影子。这两款车主打三、四、五级市场,以一、二级为辅助市场,外观大气、性能优良、价格便宜,单一车型销量远超跨国公司的同类车 型,企业也获利颇丰。 另一位专业人士是老资格汽车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点击查看最新人物消息) ,他对低速电动车有深入思考,提出了发展低速电动车的建议。付理事长说,前不久他受邀列席 一家跨国车企中国公司的董事会,他向该公司的高管提问:“你们如何看待中国的低速电动车?”这些高管回答:“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低速电动车正好 可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如果你们发展低速电动车,规模一下就会很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规模也可以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成本可以马上降下来,没有人是你们的 对手。”这些话从外国“旁观者”口里说出来,让他为之一震,觉得很有道理。过了几天,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与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交流这一观点,哪知对方却反应平 平。 还有一位专业人士是宏易资本集团高级合伙人韩志玉,他也是一名海归,曾任长城汽车研究院院长。他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在新 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发展天然气汽车具有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丰富,二是低碳环保,三是技术成熟,四是社会认可。天然气汽车目前在部分城市的公交、出租和货运 车上已应用,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对于电动车续驶里程短且充电设施不足,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短期内难以掌握的劣势,天然气汽车在中国更容易实 现规模化运营,目前市场走势也说明这一点。2011~2013年,我国天然气汽车销量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保有量居世界第二,加气站以每年 30%的速度增加,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三位业内知名人士所谈的发展思路,归根结底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从中国国情出发,造有中国特色的汽车,走中国特色的汽车发展之路。但是,现在绝大多数自主 品牌企业走的是“模仿路线”,过去模仿别人的车型,现在模仿别人的战略与技术。因为模仿,所以永远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永远被人牵着鼻子走。 而政府有关部门呢,视跨国公司曾经走过的道路为成功路径,以此制订法规、标准,再加上准入审批制,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汽车企业在创新之路上的探索。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自主品牌发展之路上,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应是为企业创新发 展保驾护航,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引导企业制造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只有如此,自主品牌汽车才能实现突围,杀出一条生存之路。否则,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只 会是一场黄粱美梦而已。
7 b: Y: ]$ q5 D3 K/ @5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