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听见一些车主在出险后抱怨“保险容易理赔难”,车主在投保了交强险及相应的商业险后,出险后该如何向保险公司就其财产损失理赔及理赔依据、适用的标准等问题上存在争议,法院该如何认定理赔标准等等都是近年来机动车保险理赔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 r* r& `' G; Z8 ^/ A
& ?) y) T7 `7 G+ H- L 一、当前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主要存在的类型* s1 o# J* i7 k
# b/ x9 S/ _* I* K% H7 ~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石城县人民法院近几年审理的保险理赔纠纷案件的调查发现,当前车险理赔纠纷主要存在以下五种类型:4 R/ m% Z/ q, e: \
, ?9 a; H% D* T& X1 o3 h
一是车险赔偿数额争议纠纷。车辆发生事故后,被保险人总是希望据实全部赔偿,而产险公司则坚持按公司内部的理赔原则进行理赔,双方就具体赔偿数额和赔偿方式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由此产生纠纷。+ a" x0 Y7 x, q ]; r" o* F
' s$ [+ T; y/ _4 s h( [ 二是车辆定损纠纷。第一经保险公司定损且双方确认后因修理费增加而引发争议。第二保险公司定损后被保险人认为定损金额偏低,拒绝对定损单进行确认,后自行委托其他机构进行了公估或评估,最终按照公估评估结果进行维修,或直接进行维修,产生了超出定损金额的维修费。第三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被保险人未与保险公司协商,在保险公司定损之前径行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或通过交警部门委托鉴定部门进行鉴定评估,并按照评估的价格进行了维修,实际支付了鉴定费,后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因为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很多被保险人不信任保险公司定损员的定损,会选择去4S店维修,而保险公司只能依据自身定损价格进行赔偿,4S店高昂的维修价格与产险公司的定损价存在差价,其中的差价由谁来承担,双方存在争议而由此引发此类纠纷。2 ]* \. m2 O* @
9 y, K" T2 A: A/ K5 J0 E, Q- b
三是车险理赔时效纠纷。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角度,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汽车出险后,因自身信息原因,对车辆保险理赔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导致无法向产险公司出示充足有效的理赔证据或是产险公司不一次性告知、慢理赔,造成理赔速度慢等引发车险理赔时效纠纷。1 l' l7 H5 O: y' z: Y! K
8 t$ G! a- K R
四是营运车辆损失纠纷。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人主张营运损失的,应当承担营运损失的证明责任。司法实践中,对于营运损失的赔偿,如何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损失的具体范围,证据如何认定,按什么标准赔偿是当前困扰产险公司、被保险人、法院的重要难题。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3 N& C4 c, I4 [" ?1 |
+ M6 E) O; f2 B" d3 A$ E4 f/ U 五是因保险公司拒赔引发的纠纷。实践中,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未约定免赔情形下擅自拒绝赔偿或对保险合同条款约定的免赔事项未能向被保险人详细解释或予以明示,导致双方引发的纠纷。
, I$ A" g1 Z" k: M$ ~/ h; Z' X |2 v% V
二、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8 m! H9 x2 ]( j& ^
% ?& p+ ^3 m$ _6 D- C0 e; G
通过分析该院审理该类案件,发现造成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p; |& F1 w! s- |' I% s4 \$ e
' m- t- C( Y" A1 N7 k. S
一是当前我国在车辆保险理赔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某些保险条款不够完善。2013年6月8日起,《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开始实施,对保险实务中保险业务员代投保人签名而引发的合同效力问题、投保人的告知义务、保险合同内容认定规则、理赔核定期间起算点、保险人将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情形作为免责事由引发的争议等问题作出了规定。通过司法解释,弥补了部分法律问题的缺失,但是对于部分理赔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仍无法满足当前大众对法律的需求,如营运损失的认定、出险车辆选择修理厂及配件问题、保险公司超期理赔等等。需要立法及司法有关部门认真调研,立足车辆保险理赔实践,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司法保障。; b4 L& _/ y! l
, U6 Q/ r3 p N& a* f. u 二是保险人以营利为目的,恶意降低保险赔付率。从实践看,车辆保险理赔纠纷的产生多与保险人自身的因素有关。如保险条款制定不严谨,责任确定不科学,任意设置拒赔和合同解除条款;保险事故发生后,不严格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条款进行足额理赔或对被保险人的损失不能够进行足额定损;保险公司业务员为招揽业务,对标的物审核不严、未能向被保险详细解读保险条款及免赔责任等等。
; ^) ^ M7 X/ H/ l: H0 F) {9 y9 k. ?
三是被保险人对保险理赔程序、需要提供的理赔资料不太清楚或存在某些方面的误解。如事故发生,未能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造成事故损失无法认定;在出险后,故意弄虚作假,销毁相关证据等不正当手段骗取赔款等。
5 G1 N3 N( z6 f) g$ D
. t# a. D7 J- n " n9 m1 v0 U, h$ m
) H* S/ M2 l5 @: `8 {" b# r: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