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F ]" D; s3 ?% ?8 [
马克·奥巴马·狄善九
* Z* `2 f) D* o7 q' @& \( g7 g6 o3 m" J
导读2014年,一个美国人即将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书。他叫马克·奥巴马·狄善九——他有个哥哥在美国,职务是总统。
2 D" G# r7 |2 t# z0 x$ t3 s1 ]6 P$ b# H 很多人并不知道,美国总统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2年。如今他在深圳经营着管理咨询公司。有人想沾他的光大发洋财;有人炒作他的消息赢取关注度。如是总总,他已习惯。他经历了美国梦,如今则在体验着中国梦。
: q/ y' r2 j: `! I: p6 U# ~* f 比起他的总统哥哥,混迹中国的马克更加习惯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未来有很大的挑战,怎么给老百姓一个平稳的生活,一部分发展,一部分尊重现状,这是一个难题。” - k! j/ y) |- c7 N5 S. U$ o
1. “他觉得我太‘白’,我觉得他太‘黑’” 2014年1月底,在深圳某公园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中,搜狐记者与马克·奥巴马·狄善九谈论他的新书《多元文化-认识自己的漫漫长路》。他的桌上摆着几枝鹅黄腊梅。
# j$ P4 e+ t8 l4 t: k“我觉得这里很优雅,代表中国文化。”他个头很高,穿着绿色西服,发出爽朗笑声的时候,眉目间显露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美国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影子。6 ?* F* `) ~7 x! E3 J0 w7 |* ]
比起他的总统哥哥,马克并不太喜欢接触媒体。他如此描述自己与哥哥的不同——“我哥正在实现我父亲的梦想,我则试着调整父亲曾经的错误。”
( f) B+ p3 Q$ f, M父亲的梦想与政治有关。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生于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一个渔民和牧民家庭,也是第一个到美国留学的肯尼亚人。他富有才华,生活却放荡不羁。在夏威夷大学时,他和美国白人姑娘邓海姆结婚,生下了巴拉克。在哈佛大学时,他又认识了新妻子露丝。他们在肯尼亚结婚并生下了马克。老奥巴马一生共有6个孩子:马利克、欧玛、巴拉克、马克、戴维(1987年去世)、乔治。/ a. f. k+ |( |/ a4 \0 I. D3 l6 a
比起他的总统儿子,政治舞台上的老奥巴马显得郁郁不得志。回肯尼亚后,他曾虽然在肯尼亚的运输部和财政部任职,却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落败,退出政坛,最终死于车祸。
. C7 a& @2 S9 ^7 z* o2 ~8 }老奥巴马离开时,巴拉克·奥巴马只有两岁。在巴拉克1995年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他把父亲塑造成一个政治理想主义者——因直言不讳批评政府而被边缘化。美国总统说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也在努力实现父亲的政治梦。* j( Q( C% ~# d! G9 J* l& s, o
然而,与父亲相处更多时间的马克却觉得父亲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爱的人。他时常醉酒后殴打家人。后来,马克一度拒绝使用奥巴马的名字,如今提起此事他仍然眼泛泪光。
( L3 \7 p) B, n1988年,马克和他后来的总统哥哥第一次相见。按照马克的自传:那一次,哥哥以美国人的身份到肯尼亚寻根。两人最终因文化问题发生了冲突,“我想,他觉得我太‘白’,我觉得他太‘黑’……”中间他们见过几次面,最后一次是在1994年左右。之后的大概13年里,两人完全没有沟通。后来马克也到了美国,先后去了布朗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埃默里大学读书。$ O9 G% U8 \1 c }- C5 p [! `9 U+ g
2007年,马克从媒体上得知:自己身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的哥哥要参选美国总统。“天啊,我的私生活会被改变了!” ——他有些生气,因为这个决定,哥哥并没有告诉其他家人。: J, i9 }4 Y/ n" ]6 L: p
马克抱怨,哥哥的决定让家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马克说:“我不希望我的错误影响你的选举。”哥哥的答案却只是:“走你自己的路。别担心,你的事不会影响到选举。”
: M. r ?* `7 s+ J- z- l; ]+ ?马克笑着告诉记者,“他的话有道理——他鼓励我走自己的路。”
' V, ]: A3 g9 z. X4 ~随着选举的推进,马克对哥哥的态度开始转变:“看到他影响了很多人,我开始自豪。”他还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哥哥救了美国:“美国那时经济崩溃了,很多人非常怀疑政府。”年轻的巴拉克以“Yes We can”(是,我们可以)的形象亮相,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
* e1 `# u( l; }8 \于是,那一年,巴拉克·奥巴马成为了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马克觉得,“新美国来了!”2009年巴拉克访华,两人在北京再次见面。
2 d( o) F" [* ^$ p& T# o比起他的政治家哥哥,马克关注慈善与艺术。他根据自身经历,写了一本半自传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讲述主人公戴维的成长经历和中国故事。2009年底,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发行。《华盛顿邮报》评价:这是一部充满激烈的情感搏斗的作品,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追寻。2011年,该书的中文版在中国面世。
; l, l$ J0 n2 Q) ~( i书中很大篇幅,正是有关父亲的家暴——“我觉得有社会责任做这个,让更多的人理解我们的家庭的错误,理解我们怎么解决他它。孩子们和其他人可以看看,连总统的家庭、总统的弟弟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不寂寞。”
, k5 I8 l5 |7 F8 W! K# u对有关父亲家暴的曝光,他的总统哥哥并不高兴——这位黑人总统并不愿接受父亲家暴的事实。“无论我的家人喜不喜欢这本书,这是我自己的路。” 马克却觉得,哥哥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很多东西并不准确,“那本书是塑造身份的工具”。9 S. i/ @9 O% F9 y. d( c4 S8 R
2014年,他完成了自传《多元文化:认识我自己的漫漫长路》。“我希望有人多理解一点关于混血儿的坎坷路,多理解一点我对于美国、中国和肯尼亚三种文化,多理解一点奥巴马家庭、我和我哥哥之间的关系。”
2 w0 w2 f1 I; p' w" D& X: q/ v
% q( t: n/ `* h+ p5 G2 H y2.“没在中国卖烧烤”0 O* r- h6 b8 v5 Z/ B) B
/ s0 i' H+ m9 y( z/ S3 N# e“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向母亲抱怨我的孤独。母亲常常说:‘你不是半白半黑。实际上,你非常幸运,因为你代表了两种文化。’她是对的。”
$ k) G* x$ K2 m9 D- O9 {- y3 i/ |“身份认同”是一直是困扰着马克的问题,这问题随着他一起走过肯尼亚、美国、中国:在部落关系至关重要的肯尼亚,他是混血儿。在美国,他是黑皮肤的犹太人。在中国,他是外国黑人。这让他觉得:自己一直是“局外人”。
c. p% l' w0 A) N2 a! ]( L6 ^1 {在某种程度上,马克·奥巴马是“逃”到中国的。他在自传小说中写道: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普遍滋生着一种幻灭的情绪。主人公戴维决定“去大地的尽头,去那个在精神和经济两方面都发生着变革的地方”。
. t2 T5 p o3 v$ _现实中,他自己也选择了东方。因为“9·11”事件,身为混血美国人的马克遭到排挤,最终被工作多年的公司解雇。一天,马克在佛罗里达州的咖啡厅看到,一本杂志写如何去中国教英文的事。“重新开始我的生活。”他想。
+ r$ @8 B2 j- t# ^8 a& S. w4 {3 V9 T/ v+ [2002年夏,马克参加了一个美中文化交流项目,到深圳一所小学教英语。出发前,他在自己的手臂纹上一句古希腊神殿石柱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1 ^( T: P$ y/ S+ U8 e$ m# ^
当抵达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家,他才发现自己,首先要重新认识的却是这个文明古国。在他原本的印象里,那些黄脸孔们还穿着统一的毛时代服装,他们还会派上很多警察看自己。 v& E a' F, q
他眼前的深圳,却是一个热闹的大都市。他仍记得那次深圳孤儿院之旅。一个孤儿用黑黑的眼睛凝视着他,紧紧抓着他的手指头不放。“那时候,她不想我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是黑人还是白人,她只想要爱。从那个孩子抓我的手指后,我跟中国有了关系,孩子让我留在中国。”
5 S- m j. Y! P8 c( q! y. R他开始教孤儿钢琴,和他们游戏。不久之后,他在深圳认识了一个河南女孩,两人结了婚。于是,本来只打算待3个月的马克·奥巴马,在这个东方国度一待就是12年。& _, k# ^# n! u0 B* T
很长时间里,美国总统的弟弟只是一个在深圳生活的普通人。他不开车,只坐公交地铁,有时骑自行车,到莲花山爬山。不过,随着哥哥成了美国总统,他担心的事发生了——媒体又开始关注他的私人生活。1 |; k9 V8 L: z, L4 z" v& b
2008年,一则新闻出现在报纸上,称马克是一家深圳烧烤店的老板。“我只认识烧烤店的老板,从未在那里工作过。”看到新闻,马克很诧异,但他不愿接触媒体。直到“奥巴马的弟弟在中国卖烧烤”的消息街知巷闻,他才感觉到事态严重:“有一些人比较聪明,他们喜欢用我‘奥巴马’的名字宣传。”——他感觉自己被利用了。4 c+ A+ n: o! v5 E, p
在中国半年后,马克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后来,他又陆续在香港和深圳创办了两家自己的公司。他希望吸引中国的商人到美国和肯尼亚投资,也希望吸引肯尼亚和美国的商人到中国投资。8 {& Y( j7 j0 @7 Y M, `( \/ G( V
一开始,他不太了解“中国作风”。一次马克的美国客户打来电话,要他在深圳找一位律师帮忙。他的中国朋友对此的反应却是:“你们美国人总是讲法律,太较真。在中国,我们只有非律师不可的时候才用!”: [4 w2 F* a$ B8 k
马克开始帮助中国商人适应国际规则。他帮他们撰写广告文案,帮他们增加产品的国际传播效果。也有中国商人找到马克,让他帮忙向美国总统疏通关系,便于自己在美国做生意。马克会客气回复:“第一,我的名字是狄马克(他的中文名),不是‘奥巴马的弟弟’。第二,我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别人。”
8 m8 z" A0 G" H. U5 }# Q4 h6 p
. v( X; n' O3 ^: o* }' k* F3.“中国梦”与“美国梦”
; f, d0 m7 _+ Y1 K |$ D. r
0 X6 `9 x8 _+ {, z5 x$ U, h商人并不是马克最重要的身份。他的自我介绍中,把“钢琴家”、“作家”和“艺术家”放在“商人”身份之前。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出过三张钢琴光碟。他也爱谈论中国文化,并总想把它们与音乐联系。他擅长中国书法,喜欢黄庭坚的行草,写得一手标致的——“难得糊涂”。* W# [- E2 H: e- n+ ]
他喜欢《红楼梦》,最喜欢的章回是《王熙凤借刀杀人 尤二姐吞金自杀》。他看《道德经》,也翻译李商隐。他把李商隐看做中国的“恋爱中的卡夫卡”。% _6 _9 q. m$ I# y1 n- y
他欣赏大陆的余华,也喜欢台湾的柏杨。他觉得“柏杨对中国非常重要,因为他理解:你必须认识你的错误,然后才可以知道怎么解决”。
1 {8 M3 l: {0 c- @除了挣钱与生活,在中国,马克也把很多精力投入慈善。2008年,哥哥就任美国总统的同一年,马克被聘为残疾人奥运会形象大使和深圳义工联“义工形象大使”,并且获得了“五星级义工”的称号。2014年1月,马克还在海南参加了世界青年峰会。
: @/ m1 t$ j: Y+ L9 W* W1 C5 x他与钢琴家陈萨在深圳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为内罗毕和深圳的贫困儿筹款;他与钢琴家赵胤胤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为心脏病儿童筹款;他请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到孤儿院教孩子音乐……" |3 Z* W% U" o$ s
2013年,他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推动中国、美国和肯尼亚的文化交流,为贫困地区的学校筹款。“我告诉老百姓别放弃。不要因为一个基金会有问题,就觉得所有的基金会不好。大部分慈善机构在做好事。”他希望政府多投入,在华南地区建家庭暴力受害者救助中心。0 G% o x0 e7 @* s! Y
马克曾归纳“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同点:拥有一个美满家庭,有一个好工作,并能够享有自我表达的机会。在中国,很多人的这个梦想正在实现。
* B' O5 W& z1 q3 ?* p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的拜金主义。他为此担忧,也怀有希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在几十年内改变。中国会改变,给她些时间,慢慢来。” }# p' J" h$ q+ i) S3 {/ X. l1 x%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