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6年1月13日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1996年11月3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同时废止。 逐步将重污染企业搬出城市建成区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ZF应当统筹考虑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和能源结构,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促进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 县级以上人民ZF应当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学合成制药、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重污染企业搬出城市建成区和生态红线控制区。在完成落实技术改造措施和达到排放污染防治标准要求后,迁入工业园区。 根据《条例》,我省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省人民ZF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产业结构,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ZF。设区的市、县(市)人民ZF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排污单位不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 重点排污单位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条例》规定,我省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向大气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以及其他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及其标志。除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需要通过应急排放通道排放大气污染物外,禁止通过其他排放通道排放大气污染物。《条例》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重点排污单位不得破坏、损毁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 重点削减工业用煤和民用煤使用量 《条例》规定,省人民ZF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条件,制定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和削减目标,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重点削减工业用煤和民用煤使用量,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条例》规定,各级人民ZF应当加强煤炭质量管理,禁止生产、进口、运输、销售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优质煤炭。 煤炭使用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禁止直接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 《条例》规定,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大气重污染企业,实行阶梯排污收费、差别信贷、差别水价、惩罚性电价。 根据《条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收集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直接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条例》规定,用于工业生产的锅炉应当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标明燃料要求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条例》规定,省人民ZF应当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他相邻省、自治区人民ZF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定期协商大气污染防治重大事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的要求,开展大气污染联合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 省人民ZF有关部门在实施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合作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产业结构调整规定和准入标准,统筹考虑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他相邻省、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协调。 有关设区的市人民ZF对北京市、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条例》规定,省人民ZF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与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其他相邻省、自治区人民ZF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立大气污染预警联动应急响应机制,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加强区域预警联动和监测信息共享,开展联合执法、环评会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通报可能造成跨界大气影响的重大污染事故,协调跨界大气污染纠纷。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ZF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检查下级人民ZF及其有关部门履行大气污染防治职责情况,并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根据《条例》,省人民ZF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约谈当地人民ZF的主要负责人。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条例》规定,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在落实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过程中不履职、不当履职、违法履职,导致产生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5 F# j1 |. Y1 I" {. s,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