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由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以及美国部分地区组成的“零排放 车辆同盟”宣布,到2050年,联盟内的国家将不允许销售燃油车。由此可见,汽车工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未来新能源车将占据汽 车消费市场的主流。, S1 @* |! P2 R( e/ {0 O$ Z
& T' T9 c! a8 @% i
日前,一则新闻引起汽车业的广泛关注:德国、英国等零排放汽车联盟国家提议,在2050年之前全面禁止燃油车型的生产与销售,未来汽车市场将会由电动车和氢能源车型来替代。7 B0 i2 \/ b$ ^3 [; r
* A# u$ Y. e. ]5 S& h
此前,以生产混合动力车型著称的丰田汽车公司也提出了类似的规划,即在2050年到来之前全面停止纯汽油与柴油车的生产。8 T: d* ~8 ?" A" {( K- l
& O5 R7 ?3 o, K% O3 L可以说,零排放联盟与丰田汽车的思路基本一致,即通过用至少是混合动力的电动模式来解决中长期的排放与环境问题,并由此摆脱对石化能源的长期依赖。
F5 E- E$ H4 v; \9 R" b) ^! b& v! j& `! ^ P1 T: U
“混”与“不混”之争 . f# _! E( l/ x2 j/ ^
) w1 `( V$ y, J% J& U% p7 X 围绕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大的方向朝向电动发展已经是全球一致的思维。只不过在迈向纯电动或燃料电池汽车的过渡期内,是不是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这一点在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差异。
. Y: T! y2 L. ~ E
5 N: W# s) x+ C1 M2 u8 k7 e 至少从中国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定义和产品目录即能看出,除非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其他类型的产品并不涵盖在相应的国家与地方补贴当中。当然,这与中国当前的相关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密不可分。从适当保护本国产业与鼓励自主研发生产这一点来看,这一做法也未为不可。
8 u0 M F: U" M! t9 Y4 p0 g
7 z& r2 t2 r2 z+ [) m$ ? 实际上,从节能与减少使用石化能源以及减少排放的角度来观察,任何形式的油电混合或其他混合方式,皆能在综合能源利用与能量回收两端体现出比纯燃油汽车更 为节能的优势,这一点早在几年前就得到包括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等在内的多数专家的支持。
% L8 t" Y g/ U6 v; p- ]( B3 i1 Y7 Z) x
) C1 g; ^) I9 P# M* m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多次采访中也获悉,即使在包括公交车等大型车辆在内的宽泛领域,混合动力仍不失为一种非常现实的中远期解决方案,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只具有三五年以内的生命力。
, y# [$ _" R- x5 Y6 W0 @1 m3 B8 y( F" u$ G+ n8 r2 O3 q& r
国内混动轻量化问题并未解决 3 t$ n5 e( d# H# V! g% \
7 n8 j. n( r0 P, A; g. N就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些相关产品而言,在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大多数相关生产制造厂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设计思维。目前各自主汽车厂商研 发、生产的还只是普通燃油车的混电改装品而已,并没有严格按照混合动力的需要而重新设计燃油发动机,或至少没有把发动机作为一项专门的品种加以重视。
# G, Y* l! }1 `( F, Q0 y" s# E
7 u2 u: ~4 t7 i9 R2 e" p% ~ 这一点不用多说,只从国内一些混合动力车的燃油发动机排量和整个车重上就能看出个大概。
0 [7 r5 x5 T0 S$ a8 O
' l0 h* M+ e1 f" e+ U* c- q 按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顾问、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陈一龙所提供的数据:同等底盘所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型,国内自主品牌产品的重量通常要高于 国外成熟产品10%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30%以上。如果拿中外两辆同等底盘尺寸的车来比较,假如国内相关车型的重量是国外车型的1.2倍,那么相关的续 驶里程、加速性能等就不用比了吧——比人家肥了一圈的汽车不可能在“跑步”比赛中获得优势。) v6 R/ R8 I/ N6 r8 N8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