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w3 y- ^: W9 Z9 @0 a( |
1 i: W4 n) k0 q3 F, ~
( A' |/ V# T( r+ d1 U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9 \. B' C* r# U2 z2 U4 z0 v
3 ^+ ]+ n% s4 b4 x* l
9 w% }1 H" U. R. U8 G3 [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5 J* S; J( k! [ B4 P7 P
5 U3 h; K' d. z2 J3 E6 Z
3 H) I; y! `* P W/ Y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 d( [3 p/ a! A" @, F1 k
. j8 G, C! m9 c, w" [% E, v: r- ^! T: B- j( @; v3 L
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 v S! S8 `4 Z
/ X& [( Q2 @5 x) i( }
2 p% U) m1 U; {1 Z- `
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最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r* h y/ z& H" q; y8 c
A. q3 n9 ^. `3 M, D3 S5 |* y/ \5 c) \' c- h* u# ?/ c2 F
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3 p& D n; B& Z. G- ~) y' w( Z1 \0 C3 y
- K/ \8 B8 S- E. W f: Z' W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
/ n# A3 B4 G5 d* k7 @; y* }" Q* X
) h, d v8 i$ y/ I$ @, X+ |; `0 `: i! h
, E- W, f& M- V' j4 t$ t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
5 t' P6 C( c9 |; T) U; ?
3 z6 ?; ^1 Y. y4 E+ K/ V
% G4 Y: Q* v2 m “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 v- \6 P4 b( T+ C( W' {
+ ^: e, a5 A. H/ m) V" {% `
E& h2 v6 k/ }9 ~% f& }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 c( {/ ]$ r/ ~* A4 l7 B! k
7 L2 T. _% i3 E1 e9 S3 C( d0 c+ J" M0 E# H/ \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5 ?2 t* T: J( u/ w
+ c9 [. K7 X- f B
0 ^6 m, F1 q5 G2 x/ [6 u6 D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 i$ d9 t8 T; N6 I
: }. Z! b( |) Q! a/ {
" X3 ^( q8 h3 F' B0 N 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b! G! g" y% ]" _* t
8 B, ?9 c# \! z7 i; D V6 B7 Q9 @6 q4 q" ^1 N! [/ }
■纵深7 v/ J4 M, C6 Y. g
; R" t0 N4 M. n: y/ T
. |. S2 O3 X: m% w7 L 服药试验致肝中毒 每天一身酒精味( [% i. O( C+ l' ?* n2 s, N6 ]
4 `2 M6 K! M+ ^5 I+ Q I
, O& U: e$ p7 x; E& R/ u: d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F! ^) h+ m% X3 N: @
& Z4 t8 U9 W3 F+ i, j4 R; y
) V* ?' v- Z1 V7 [" s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4 o) X9 L- I( @; W# k7 x1 g
/ a2 \6 {) j i5 r
! k% ]! M; Q# r" ` 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组长$ y& ]7 v3 F5 W
" M# O% ]) r1 t4 t$ ~7 D: K% C6 W# [1 F, n# r9 i& y: \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文化大革命’什么都停滞了,科研攻关的难度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系(现为北大医学部)的,又到中医研究院学习,但是做来做去很难,后来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办法。”! ^7 L/ ~1 W$ [5 a. @8 h# k
+ z$ M' { d/ u# }) e1 |! I
, @* S" U. n% \* u- a' F# V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8 i- C5 q: R! S v; X+ z& j w. n. F
/ X: \% J6 _+ ^: Z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3 P( [" `7 ?5 ^1 F( ^# t, g* r; C2 G5 B+ {
; R2 h2 n$ s P) ~0 K7 s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9 r* `( h) N' b9 j( [5 y9 T7 n9 g
* P2 l/ C( d8 G9 s1 {6 b" G( i9 j$ u' J. A% [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 \6 I7 h2 Y+ b& G+ @4 M5 j1 z8 Z
3 U" o7 _1 c9 A
7 g6 t. w& C8 J) H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 K' C& `+ L
# e. t9 U. p2 [' H6 \; B; r
, \* D/ S) j, n2 n 屠呦呦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xx老家。
1 s! h J% G& k* }7 a1 u) [' O7 D2 o) l& a5 l/ l
% b; i7 w! l. I( ?0 b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xx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8 k+ d$ z) d7 }( Y% U" ~! C8 Y+ r3 o# A8 @+ Z& A7 c$ l* k2 B
+ y& o& J: d3 i" I2 p( J 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L0 Y# l6 c9 P
) Q% K A& f o* n7 W/ [. M
* S q* h0 o7 G7 W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D" O5 d8 ~: u5 }2 s
+ b$ g. k$ [6 l9 [" J2 Q8 @6 _9 G, ?" l& j& Y8 j! _. }! H5 }0 V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6 Y# r. _+ A0 i. |
; p3 C/ _4 n5 y# e2 _7 Y0 f
% l% T* k$ ^: ~7 N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M+ C; w9 ?4 Z0 ?6 f) d$ I
2 D5 _, \' I/ |3 ?+ R
. y; M" Z/ H2 E' V 希望有新激励机制让中医药有更多成果
. K5 j n3 \) H3 Z9 t: d( w) U0 b4 v9 [8 w) S0 v0 y, ^8 j
9 {+ {4 P* J' ^9 R. V3 S& u$ z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 z$ b* S, r" J1 d7 D
& S- ~# A( Q8 c! d6 q, X, J
) ^; n5 U2 P% l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据他回忆,那时候,尽管屠老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在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
( f4 Y) W# P1 q) f" d4 L" }0 f0 z/ q2 B
% }9 G4 |* _3 l# a6 ~6 K8 r
“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 k5 V9 T, u1 T7 Q: G9 V" ^
4 c) p9 [; v! u2 e
2 q$ ^3 J# f, ~+ o$ G 当年,同样年轻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凭着执着和坚持,在冷僻而又急缺的抗疟药物研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掌声和鲜花都在向着这批代号“523”的人群聚拢。
5 x' t: u1 }9 ?7 Z6 B1 |2 }; x( |+ v( ~4 n, _
- m7 P3 q( I+ z$ \5 d2 g V9 e& M! s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 S' d& p+ i# C# w
; m- k7 ]( g C) H, t. c7 [9 Y' I. u2 |/ _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 T' r# W2 K5 }
# p$ t7 d5 D Q$ h9 \& I l
/ ^/ [0 n0 K) I& U$ r* S8 ^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W' F$ D3 i: J. ]. Z7 u' n
: _, [) S( ?" M: z&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