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1|回复: 1

互联网造车?倒不如与车企合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 20: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梧桐树 于 2015-3-3 20:48 编辑 + b& c" p' F# c, U2 f$ Z

! i: _: N" N( x7 m9 K; Z) {

    凤凰汽车评论 最近,苹果造车的消息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去年,互联网企业造车的趋势便愈演愈烈,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让人们感到惊艳,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显得无比高端,乐视也发出豪言壮语,想要造出中国的超级汽车,加上如今的全球互联网巨头苹果,互联网企业造车已成为一种新的风潮。不过,笔者却认为互联网造车的难度太大,倒不如与其它车企合作来的实际。

1.jpg

    首先,造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较多的汽车人才。诸如设计、研发、试验、工艺、制造、管理、营销、配套、物流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要想短时间内网罗一批这样的人才,很明显不太现实。而传统车企,在人才储备上都有一定优势,互联网车企完全可以以合资建厂的方式,与其它车企进行联合,就像比亚迪与奔驰联合的腾势一样,这样不仅能够最小限度的减少自己的支出,也不会因为人才的制约影响汽车的研发进度。

    其次,一款车从设计之初到上市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试验、试制过程,即便是逆向研发也需要大概3-5年的时间,毕竟许多东西涉及到专利,而且吃透再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也需要大量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在几年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要想造车就要做好短期得不到收益还要不断投资的准备,像苹果这样的国际大企业也许不会在乎这样的支出,但是对于乐视这样的企业而言,无疑挑战要更大。与一个成熟的车企合作,对于车辆的研发而言都有着不小的优势,而且也能利用车企造车经验,加快新车的研发步骤。

    其三,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软件,无论是各种系统的集成还是电子系统的应用,互联网企业都有一定优势,然而在造车的硬件设施上,互联网企业则就差了很多。试验仪器、试车跑道、生产设备、配件资源都是一个坎,仅生产线体的建造,就需要大量的用地面积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这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又是一个难题。而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的话,则可以借用传统车企的现有资源支持,同时结合自身在软件方面的优势,两者互惠互利,既能减少建造厂房、生产线、购买设备等方面的支出,也能让自己在合作中积累造车经验。

    其四,互联网企业造车大多选择了新能源车作为突破口,原因是对于传统动力的技术积累太少。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电动车等新能源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旧不能与传统汽车相提并论,无论是充电设施还是电池的使用寿命,都制约着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和应用普及,另外高昂的价格也限制了其销量,虽然特斯拉在去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雷声大雨点小,购买者依旧寥寥,这从特斯拉年度销量中便可见一斑。而传统车企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动力总成,假如互联网企业能够与传统车企进行合作,那么不仅能够借助传统车企在动力总成上的技术,同时也能与传统车企共同进行新能源车的开发,实现优势的互补。

    最后,目前中国市场实际是产能过剩,不少经销商的库存压力都很大。即便互联网企业造车成功,那么在营销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不仅网络覆盖需要时间,而且在营销上也很难与传统车企相提并论。如果互联网企业能够与传统车企进行联合,那么其产品完全可以借助传统车企已经覆盖好的经销商网络进行销售,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网络覆盖的时间,也可以将新车尽快打出自己的品牌,为以后自行造车积累品牌声誉。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传统车企也不会无私的将自己的技术交出来,即便两者能够联合,更多也会是以新品牌的形式存在,比如去年的新品牌凯翼,便要依靠奇瑞的生产线,无法获得完全的自主权利。但笔者认为,要想学会造车,这点学费还是值得的,造车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仅靠一腔热血很难混出名堂,虽然时代在进步,人们对智能汽车的期望越来越高,不过脱离了传统工艺的汽车,只不过是一堆电子产品堆砌出来的玩具而已,也就失去了汽车本身的意义。


4 q' l& a3 s; S+ r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8: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取长补短,强强合作最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