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马自达3两厢版刚上市的时候是通过进口的方式引进的,我要没记错当时起价是13.98万,自动档整车进口车哦,加上关税后还要比合资车便宜,你这让国产车情何以堪。但这款车卖的真一般,因为国产车都降价了。看来市场的弹性还是挺大的,或者说利润还是挺大的。 而去年,中国品牌汽车的份额在不断降低,那这回怎么办? 国产车价格快降到底了,下降空间不大,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用低得多的价格来赢市场。那么增加配置应该是很多人的答案了。我很同意,但是也许可以再找找矛盾的本质。 夺回市场份额的根本还是产品的性价比,营销再好没用,产品才是汽车业的根本,哈弗汽车、长安汽车就是例子,没有好的产品营销只是噱头,是无本之木。说容易,那怎么做呢? 首先将资源集中办大事,也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哈弗就是一个例子,资源有限,那就每天进步一点,把设计和质量搞上去,市场最终会说实话的。而奇瑞的多品牌战略从定出的时候就是过时的,浪费了资源浪费了时机,不过有谁能去指正领导的决策呢?虽然在未来汽车的个性化可能还是会回到多品牌或者说多造型,但那是另外的情况了,起码和当年GM的多品牌是不同的,这里不赘言。 配置的增长并不能简单地提升产品性价比,因为汽车最根本的还是交通工具,而可靠性才是根本,这是基础,这对于现在的一些中国品牌汽车来说不是问题,那么怎么和合资品牌形成差异化就成了下一个关键。在能用便宜的决不用贵的指导思想下以及中国亟待改革的相关管理监管部门本应和国际接轨的各项汽车指标还不够高的前提下,减配已经在合资品牌中司空见惯,大众也不再是德国的大众了,那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即便在小处也用厚道的用料、做工、技术来与合资品牌竞争呢?
% T. S, f& ^' ^
5 i A/ K) P4 N; d0 H9 A6 u
% B- S. S, d; g) i" X7 ^
你德国大众将限位止动器变成了拉杆的,那我用,比如奇瑞的一些车款;你将气压顶杆减去了,那我用;你将后杠铁减去了,那我全系车型标配。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让市场认可,汽车的品牌建设是个慢功夫,且需要时间呢,哈弗H3刚上市的时候我还念中学,只有真正耐得住寂寞的车企才能在新的一轮大浪淘沙中存留下来。 1 E/ B w* D; F, E$ W( z9 H
. r; B; q" g# i- S6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