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晶报 1 b( t. L& @" G- Y% W4 p8 k
2015.01.15, b* u6 O1 l- H. B8 K
作者:魏英杰/ |! ~; Z; D" T! I1 s
* v6 e( M6 u' h/ [
只有坚决把违法企业曝光于众,企业才可能深刻反思和纠正自身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挽回市场声誉。监管部门不点出企业名称,对企业真的有好处吗?- ~: R- o+ @1 ~6 |+ s5 M
$ Y2 r8 Z8 s. z* n9 F% ^7 V 事情是这样的:2014年12月31日,四川省南充市食药监局通报办结9起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并对一位女士举报的问题奶粉线索奖励10万元,但涉案奶粉品牌却以“某奶粉”替代。
5 [4 @! `9 ~/ K$ N5 P0 f( I. G) u' I. y; U* G8 [7 U
这一做法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其后,该局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查处的企业已经作出整改,曝光企业名称“会影响企业发展”,“对企业打击是致命的”。此话一出,后果可想而知。到了1月14日,借着有人申请信息公开的机会,南充市食药监局在网站上公布了涉案奶粉的具体品牌,并就当时未即时公布案件具体情况公开致歉。; t4 E. {+ @! H9 h' g( m
5 b; q! w. n" B$ [9 e/ ]& R 实际上,类似南充市食药监局这种通报却不公开点名的做法,非常普遍。在不少地方的相关案件通报中,有的是都不点名,有的是部分点名,通报上的“×××”非常惹眼球。这种做法引起公众反感,也是正常的。对监管部门而言,点不点名只不过举手之劳,对公众来讲却是至关紧要。可以说,不点名曝光,就等于没有曝光。在这问题上,一个典型案例就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如果不是上海《东方早报》率先点出三鹿的名字,许多人恐怕还被蒙在鼓里,还在继续受三鹿奶粉的毒害。
. ?& g! }! [) M: B2 w; V: D6 c" N
不点名曝光的后果,就是这么严重。归结起来,这首先是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企业发生违法行为,公众当然有权知情,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更应及时拉响警报。第二,监管部门选择性公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行政行为。被点名曝光的企业难免会想:凭什么别家企业就可以享受“隐姓埋名”的待遇?不在通报名单上的企业,也难免受害群之马的波及。因为是匿名的,消费者不知道究竟是哪家企业,就只能对整个行业抱以不信任态度了。第三,这样做也会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如果监管部门有权选择点名或不点名,这难免变成一种可以暗箱操作的权力,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企业上面求情,甚至暗中勾结监管部门人员,以求免于被曝光。由此可见,不点名曝光并非监管部门的一个可选项。
0 q, ?0 I0 |/ z
# Y8 n; y( ]9 o) R. [% m 至于说什么曝光企业名称会影响企业发展云云,更是无稽之谈。记得以前更为流行的一个说法是,点名曝光会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类似这些说法都属于“没事找抽”型的理由。食药监局不是招商局,它本身并不为企业发展负责,也没有义务为企业保驾护航。具体来讲,食药监局的职责在于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不履行相关职责而为企业发展操心,这相当于包庇纵容企业违法。何况,只有坚决把违法企业曝光于众,企业才可能深刻反思和纠正自身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挽回市场声誉。监管部门不点出企业名称,对企业真的有好处吗?从这个角度看,恐怕未必。
: ~: H3 c% K: V2 R6 G+ x: Y, L, h9 U& B% y7 S5 N
这次被曝光的奶粉包括雀巢和牛栏等国际著名品牌。我就在想,这些企业对监管部门如此“关心爱护”说不定也会大感意外,毕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恐怕享受不到这种“优厚”待遇。说到底,问题关键在于监管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究竟是维护广大公众利益,还是维护个别企业的利益或部门自身利益。如果是前者的话,大概也不会发生这种问题。6 L z6 _8 @3 s' B; H/ l6 A; y$ G' T% V6 v
! O2 {0 a, L A% z3 E) b& N 不点名曝光企业,由来已久,深受公众诟病。让人纳闷的是,还有不少地方和部门依然宁可得罪公众,也不愿得罪企业。看来这已经是相关监管部门的通病,而且病入膏肓,得赶紧治了。) m/ S1 i" f'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