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此次会议不仅布置了明年经济工作,确定了宏观政策取向,更是细致描述了“新常态”下经济的总体特征,并对长期增长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
/ b. s" o$ P8 l' e会议在肯定经济工作成绩同时,首次明确强调经济风险显现。会议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这样的判断基于对宏观经济长周期性调整的认识,这不仅要重新认识短期增长中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关系,更要重新厘清长期增长的动力基础。9 G3 Z! D9 r# z+ v7 G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了中国经济转型新的路径选择,也同时释放了经济政策信号。* D5 m" M" {3 O( F: W' M7 q
第一,改变对长期增长动力认识,人力资本占重要位置。3 ?# |' o) P7 m7 e: }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技术给定条件下,一国长期增长动力主要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提供,即要素投入是长期增长关键因素。但在要素约束条件更加严厉情况下,经济增长就需要内生动力。这次会议明确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种提法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符合,中国将强调人力资本重要性。如果通过改革基础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中国依然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将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本,这会维持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3 [: i) p7 R2 v. K& P第二,重新认识“三驾马车”关系。
+ ~& r* A6 p( H0 `! y; u1 n( L长期增长靠要素、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短期GDP的形成则要把握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关系。中国对现阶段消费和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深刻把握,由此得出一个判断是,通过改善供给端来适应消费新特点,并以供给来创造消费。而供给的产生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来实现。可以说,未来的国内需求扩张模式是,通过创新来增加供给,进而创造需求。而中国政府对国际贸易模式也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出口增长模式已经结束,寻找新的国际分工位置,是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的重要前提。5 u3 w H# k y. ]1 E
第三,揭示了经济风险,意味着“去杠杆”政策更加明确。8 t8 M1 g+ G" o f. m
中央首次明确表示,“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是首次公开承认依靠货币推动的增长已经形成泡沫化特征,这体现在政府和企业负债率高企,房地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去杠杆”不可避免,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因为急于求成可能导致泡沫破裂,引发经济系统性风险。可以认为,中国希望以长一点的时间降低负债率,并通过房价的合理回调逐步消除泡沫风险。如果这样的判断成立,那么中国经济调整需要较长时间结束,待房地产市场出清,经济泡沫化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这也要求政府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避免因债务危机导致房地产崩盘。# f s0 Z* \# r( z+ U
第四,明年宏观调控会加力。" [/ f1 C& n0 [" F2 V+ z9 h) D& L
尽管中央认为“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但为了稳增长,明年宏观调控政策一定会加力,即明年政策力度应该高于今年,甚至出现短期“加杠杆”措施。一是财政政策要增加力度,这可能体现在增加民生支出,加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排除政府会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既解决财政收入不足问题,也同时为货币发行创造完善的国债市场。二是货币政策会松紧适度。虽然还是谨慎基调,但年初一定会更加宽松,降准不可避免,这一方面是改善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也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即以中国式“量化宽松”来改变市场预期,从而刺激消费和民间投资。这也意味着,流动性牛市仍然在明年延续。9 S5 `: V7 n# v$ V O5 O9 p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于往年,这是在对“新常态”定调后,对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和宏观政策重新进行了梳理,并接受了经济需要长周期调整的现实。而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指导下,中国希望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和技术创新,来启动未来一个更有质量的增长周期。/ Z, _) x# s- ]) P( n- b# p" G, x
) V. M. c+ }7 t! z4 Y# S: y
/ g% w$ X8 ^/ g) P! G%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