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帘洞洞主 于 2014-3-24 16:43 编辑 7 V8 B4 p7 l; G8 v* T' B% P3 R7 x
6 t+ M& [7 v5 f' q* O
4 G: h4 a6 S# Y8 x# O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了“汽车虚假油耗”的新闻。将矛头直接对向了汽车企业。不过在笔者看来,央视新闻中一笔带过的汽车检测中心以及国家监管部门,才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了“汽车虚假油耗”的新闻。将矛头直接对向了汽车企业。不过在笔者看来,央视新闻中一笔带过的汽车检测中心以及国家监管部门,才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 关于油耗虚假问题,去年笔者就曾经就此问题撰写过很多文章来解读,还与南辰、崔东树两位老师到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星期三会客室》栏目中专门聊了这个话题。今天再来谈这个汽车油耗,我认为还是要关注三点: 第一,油耗测试中的很多措施都是没有法规可以来监督的。 正如央视新闻中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当前汽车油耗测试中的一些猫腻,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潜规则。而这些潜规则,除了检测机构直接更改测试数据之外,其他手段基本都是没有任何监督措施的。发动机的标定数据对各个厂家而言都是保密的,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修改了发动机数据,检测中心也根本检查不出来。至于说驾驶员测试过程中的油门松紧,这其实只是技术问题。驾驶员的驾驶时必须按照法规规定的速度跑,上下正负2公里/小时的偏差。驾驶员技术好,那油耗当然就会好。(驾驶员在车里,看着屏幕显示的当前需要的即时速度,要求驾驶员的实际驾驶速度不超过需求速度的正负2公里/小时) 第二,国家主管部门没有能力对检测机构的测试结果进行判定。 现在国内的几大检测机构,都是工信部认定的检测机构。工信部对这些来源的数据都直接认可,却没有能力判断它是否是可靠的。在市场化的今天,检测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测试业务,自然会最大化的为车企服务。 2 E- F" ] y. U- }) g" `( J2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