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尘 发表于 2015-7-24 10:47:04

八旬老人“承父业”义务修路33载

    “田间路要是难走了,人们就会绕路踩轧两边的庄稼地,遭殃的是地里的庄稼。”昨日,在沧州河间市小皮屯村的乡间小路上,83岁的退休老教师王玉平拄着拐杖指着平整的路面说道。1982年,王玉平因病提前离开教师岗位回到村里,干农活之余义务修护乡间村路,一干就是33年。而义务修护村路从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如今王玉平的子女又将这一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皮屯村里村外主要干道全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晴天走在路上磕磕绊绊,雨天泥泞难行。于是,王玉平每次去地里干活儿时,就带上修路的工具,走到哪儿修到哪儿,哪里不平垫哪里。“以前这儿有一个很深的坑,反复垫了几十次才填平。往往刚垫好,随后就被拖拉机轧坏,只好再接着垫,你看现在多好走、多平坦啊。”王玉平老人在大女儿的陪同下查看村路,一边走一边说。“哎,前面那段又洼了,再不垫就又有深坑了。”老人叹口气说道。

    “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叫我去看他修好的路。我问他垫路的土从哪儿来,他就详细地告诉我是从谁家地里取的,取了几次,他是怎么既把路垫好了又帮人家把地修平整了,铲平地势高的田地,下雨时有利于蓄水。”王玉平的大女儿王志英介绍说。 30多年来,村子的每一条道路都装在王玉平老人心里,哪条路他垫了多少次,哪一个坑最难填,哪一个路口拐弯处最容易轧坏,他都记着。为了修路,他甚至给过别人家钱,买过西瓜。紧靠着村边有一段路特别低洼,王玉平老人没有气力去填那么多的土,结果修了多次还是不好走。当他得知靠路边有一户人家正修房,他就央求干活儿的工人把废旧砖瓦填到路上的坑里,并承诺不会让人家白干。工人们还真听了他的话,事后他高兴得给工人们买了三斤油条。对此,有不理解的村民说他神经不正常。“以前还解释,后来想明白了,不一定非要让所有人都理解,把路修好就行了!”老人笑了笑说。
    其实早在王玉平的父亲王立堂在世的时候,就因为义务修桥补路闻名乡里,备受乡亲们爱戴,直到90岁去世。王玉平身体力行传承着家风,如今他也老了,而且两条腿都受伤做过手术,不得不拄着拐杖,他的儿女们又自觉地将修路的家风传承下来,儿子和嫁在本村的二女儿经常去垫路,在北京工作的大女儿主动为村里修路捐款。王玉平老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村里人。村西边路上有一个很深的坑,一位姓马的村民用拖拉机拉了几车土将坑垫平了。王玉平老人发现后,立即做了一块“感谢修路人”的牌子立在路边。村里人都说,其实最该感谢的是王玉平老人。“道路平整顺畅,村民进出才安全!再活20年我还修路!”王玉平老人笑着说。

停留 发表于 2015-7-24 11:37:15

赞一个默默无闻的正能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旬老人“承父业”义务修路33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