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 发表于 2015-2-12 16:45:14

上汽合资更名之举确有必要

    近日,关于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等上汽集团旗下合资企业以及其它分子公司都将更名为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等以“上汽”开头的企业名称。之前业界都还在争论这个传闻是否为真,但从目前来看,显然是真的。在我看来,此次上汽更名之举的确有必要。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上汽此次更名会获得如下好处:其一,改变消费者对于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等企业普遍只对通用和大众有印象,对于上汽印象不足的情况,提升上汽集团的集团企业品牌形象;其二,有助于提升上汽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如虽然目前上汽集团在股市大盘大涨及这一更名消息推动之下市盈率从去年8月中旬的仅6.4倍提升到了目前的近10倍,但与去年8月同期广汽集团和一汽轿车分别为15.6倍和17.7倍的市盈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这显然与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的地位不符。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解读上汽集团的此次更名之举,我认为,上汽借此发力旗下自主品牌业务发展,或是一大初衷。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除了前几年也有实施更名的在此次上汽更名相关评论中多次被提到的广汽集团,我来看看目前在业界声名雀起的长安汽车集团。长安汽车近两年在自主品牌业务表现方面是相对不错,至少比目前的上汽乘用车要表现强出很多。而目前长安汽车集团旗下所有分子公司的名称都是以“长安”打头,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角度,长安旗下的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和长安标致等合资企业,给长安自主品牌的发展所带来的品牌无形资产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借助于长安系旗下合资业务优质资产的注入,长安在资本市场通过融资为其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支撑。众所周知,长安一直在强调体系能力建设,但对于整车体系能力的建设就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需要持续的“烧钱”,而从近年长安汽车持续攀升的股价和其在汽车市场的表现来看,显然已经进入到了经过持续“一个较为良性的循环之中。    而反观目前的上汽乘用车发展,由于上汽乘用车在收购海外整车资产后对于其技术等的“消化不良”,其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虽然开了个好头,但其后期发展则明显乏力。导致上汽乘用车业务发展遇阻的原因,从深层次讲,就是其体系能力建设的不到位。    而上汽乘用车体系能力建设不到位,如果有说上汽高层不重视其自主业务的发展而只重视合资业务的发展,可能会有失偏颇。因此,我更愿意相信,其体系能力建设不到位是由于开如做自主业务时没有意识到这是战略重点。而等到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却又“烧不起钱”了。    客观的讲,上汽乘用车在自主品牌领域是舍得花钱的,从投放广告的力度上就可以看到冰山一角。但在持续进行大笔费用投入的同时,上汽在终端汽车市场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年,其销量表现不仅没有起色,销售数据甚至越来越难看。因此,用越来越多的钱来砸一个越来越深不可测的无底洞,显然即使有钱上汽也是没法长期持续的。    不做好自主品牌,显然上汽集团的高层是无法交待的,因此,自主品牌业务还是必须要做。怎么做才能真做好?答案无疑是强化体系能力建设。而体系能力建设的钱从哪来?除了合资业务反哺,显然就只能靠在资本市场融资了。因此,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等更名为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显然会增加投资者对于“上汽集团”这支股票的增持信心,从而为上汽自主业务实现融资。    而此次上汽的更名除了要向市场融资这个目的外,提升上汽集团的企业品牌知名度,从而助推上汽自主乘用车业务的发展,显然是另一个核心目的。    正如长安自主乘用车业务从长安旗下合资业务所获得的无形资产或者优势一样,通过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等改名成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无疑会让很多消费者意识到,原来上汽乘用车和上汽通用、上汽大众都属于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与上海通用和上汽大众是原来还有这么层亲戚关系,原来的所谓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并不是所谓在上海生产的通用和在上海生产的大众,从而无形中有助于上汽乘用车形象的提升。    因此,从这些角度去分析,我也认为,上汽此次的更名之举是有必要的。(原文转自腾讯汽车)

名字上有个Y 发表于 2015-2-12 19:34:23

上汽此次的更名之举是有必要的

喵喵小猫 发表于 2015-2-13 11:09:55

听着有点别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汽合资更名之举确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