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腰斩”引全球通缩忧虑
自今年6月底以来,原油价格创出新高之后,即开启下跌过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11月底的不减产的决定加速了原油市场的波动,使原油价格短短两周内跌幅接近20%。上周五,纽约WTI原油价格收盘跌破60美元/桶,最低达到5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也跌至60美元/桶附近,无论是WTI原油价格还是布伦特原油价格,与年内高点相比,价格近乎跌去一半。
对此现象,分析人士指出,除了OPEC不减产以及美元走强之外,促使国际油价跌破60美元/桶的原因还包括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大幅增加、产油国之间的价格战、全球原油需求疲软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弱化等多方面因素。
供需失衡引发价格战
供需失衡是引起原油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而全球经济的放缓则导致了对原油的需求下滑。
国际能源署(IEA)上周在其月度石油市场报告中将201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量下调23万桶/日至90万桶/日,这也是IEA五个月来第四次下调2015年展望。
根据IEA报告,OPEC原油产出从10月的3063万桶/日跌至11月的3032万桶/日。而非OPEC成员国原油供应将在今年增长190万桶/日,供应增长速度或创历史高位。
此外,库存的增加也是导致本月初原油价格下挫的原因之一。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库存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当周,EIA原油库存意外地增加了145.4万桶,同时发布的汽油库存增幅较预期扩大逾两倍至819.7万桶、精炼油库存增幅也较预期扩大逾两倍至557.7万桶。
“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并未导致产油国家减产以提价,这表明原油市场的竞争性加剧,全球对OPEC的原油需求在下滑,但OPEC不愿降产,主要是担心进一步失去原有市场份额。同时,与页岩油相比,中东的原油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原油价格的降低也有望逐步打击美国对于页岩油的投资。”一位外资行原油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美国页岩油产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高盛此前报告认为,OPEC已经丧失定价权,随着美国页岩油产出超过OPEC的闲置产能,原油市场的定价机制将主要由美国页岩油的边际成本决定。美国页岩油生产增加正在对全球能源流动产生越发深远的影响,并削弱OPEC的定价能力。
巴克莱也分析认为,OPEC拒绝减产形同不愿意独自承担调整原油市场的重任,美国页岩油生产等料承压调整。
而对于2015年原油的价格走势,目前分析似乎依然不乐观。IEA认为,OPEC国家的石油库存到2015年中可能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而OPEC以外国家的原油产量将增加130万桶/日,至5780万桶/日。
“原油价格下跌是因为供应‘略微增加’;原油价格形势只会在2015年上半年之后才会明朗化。”OPEC秘书长巴德里近日解释称。
OPEC在上周公布月度报告表示,2015年全球对OPEC原油的日需求量将减少30万桶至2890万通,为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
不过,OPEC拒绝减产的冲击加速资金从原油市场流出。据机构测算,从6月份至今,国际原油市场资金流出量接近200亿美元。
此外,德意志银行报告认为,强势美元是导致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在美元开始加速上涨不久,油价便开始暴跌,油价见底之际可能便是美元涨势止步之时。
或增加全球通缩预期
原油一向被视为大宗商品市场的最后堡垒,原油价格的下跌带动众多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包括食品、能源、金属等19种大宗商品在内的汤森路透/核心大宗商品CRB指数(TR/CC-CRBIndex)从6月底至今降幅已经接近20%。
IEA报告称,在经济增长疲弱和低通胀的背景下,油价暴跌对石油输出国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抵消甚至超过对石油进口国的正面影响。
受以原油为代表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全球经济的通缩预期正在不断增加,且多家金融机构均发布报告指出,全球经济的通缩风险正在累积。
以中国为例,11月CPI和PPI双双逊于预期。CPI同比通胀率放缓至1.4%、创5年来新低。PPI同比跌幅从10月的2.2%扩大至2.7%,连续33个月下滑且跌幅超出市场预期。
申银万国研究认为,中国面临的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通缩压力既有内忧亦有外患,所谓“内忧”是指内需不足,“外患”是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
“食品和燃油价格下滑是拖累11月CPI通胀的主要因素。由于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幅度较大,11月PPI环比下跌0.5%”。瑞银证券认为。
瑞银证券预计,考虑到近期全球油价大幅下跌,下调了2014~2015年的通胀预测。预计中国四季度CPI通胀率将小幅放缓至1.5%左右,并将全年CPI预测从2.2%下调至2%、2015年CPI预测从1.8%下调至1.5%。
至于原油价格下挫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瑞银证券预计:“油价下跌抑制进口额、推高贸易顺差。将2014年进口增速预测由之前的1%下调至0.1%,2015年预测由5%下调至3%。”
页:
[1]